2 控礦斷裂的特點及其控礦作用
2.1 控礦斷裂的特點
經(jīng)對中國主要砂巖型鈾礦中存在的上述控礦斷裂的綜合分析,認為它們具有如下特點:
(1)通過遙感解譯斷裂與重、磁、地震反映的深部斷裂一致性的分析,認為控礦斷裂大多為切穿盆地基底的斷裂。這些切穿盆地基底的斷裂往往向上又切穿盆地新生代地層, 控制現(xiàn)代地貌和水系的發(fā)育。這不僅反映了控礦斷裂的新構造活動性質,而且反映了控礦斷裂的貫穿性特點。
(2)控礦斷裂具有多期活動的特性。早期一般表現(xiàn)為壓性或壓扭性斷裂;晚期多表現(xiàn)為張性或張扭性斷裂。特別是輓近地質時期,正斷層性質尤為明顯,組成階梯狀斷塊構造或斷陷帶的邊緣斷裂。斷裂為構造破碎帶,張性角礫發(fā)育,棱角清楚,大小不一。有的控制泉水分布。在一些地區(qū)還見斷層上盤明顯下落。
(3)所有控礦斷裂均切過含礦層。含礦層為具一定厚度,滲透性良好的砂體。砂體含還原物質和良好的上下隔水層。二者的相切和斷裂的活動,有利于含鈾、含氧地下水順含礦層向斷裂方向定向流動。
(4)控礦斷裂表現(xiàn)為富水帶或油氣滲漏帶。通常富水帶因含水量高,使地表巖石溫度相對較低,在熱紅外遙感圖像上呈暗色調(白天)。同時,富水帶因富水,特別是在干旱地區(qū)植被較為發(fā)育。因此,通過TM641波段(TM1反映地表水信息)假彩色合成技術,可以提取斷裂帶的地下水信息,在圖像上表現(xiàn)為暗色暈帶。
控礦斷裂的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為油氣滲漏帶,如鄂爾多斯盆地和松遼盆地的鈾礦區(qū)。斷裂控制油氣滲漏異常、油浸砂巖、瀝青質脈的分布。室內顯微包體鑒定表明,在構造巖的裂隙中充滿石油氣液包體,并見蘭綠色的氣還原蝕變。
2.2 砂巖型鈾礦的斷裂控礦作用
經(jīng)眾多鈾礦實例的分析,認為斷裂對砂巖型鈾礦的控礦作用:一是導致含鈾、含氧地下水不斷向控礦斷裂的循環(huán)流動;二是造就有利鈾沉淀富集環(huán)境。二者的有機結合控制了鈾礦床、礦點的沿斷裂帶分布。
(1)減壓帶:斷裂構造使巖石遭受破壞和碎裂,形成一個減壓的物理環(huán)境,導致含鈾、含氧地下水向斷裂的定向驅動。
(2)排泄帶:斷裂構造在很多情況下,又是一個排泄帶。其與減壓效應配合,形成有利于鈾成礦的地下水循環(huán)系統(tǒng)。它保障了含鈾、含氧地下水不斷地向控礦斷裂帶的定向運移。
(3)變化帶:斷裂帶附近由于斷裂兩盤的錯動,常使地層在近斷裂處的產(chǎn)狀發(fā)生突然變化,有可能形成有利于鈾沉淀富集的局部水動力環(huán)境。
(4)勾通帶:斷裂是溝通地下深部氣、水、油的通道。一方面,地下深部不斷上升的還原物質可造成強還原環(huán)境,促使諸如鈾石等鈾礦物的沉淀富集。另一方面,在還原環(huán)境與氧化環(huán)境之間形成有利瀝青鈾礦沉淀富集的氧化-還原過渡帶。斷裂構造還可以是深部鈾元素上升運移的通道,使向上運移的鈾元素在特定的有利環(huán)境中沉淀富集。這就是為什么在一些與蝕源區(qū)隔斷的地區(qū),仍可形成鈾礦富集的原因所在。
(5)活動帶:斷裂是地殼的活動帶,斷裂的活動會增強含鈾、含氧地下水的循環(huán),促進還原環(huán)境的形成和變化,加速鈾的成礦作用。斷裂的多次活動,導致鈾成礦的多期性。
由上可見,在鈾源條件確定以后,斷裂對中國砂巖型鈾礦的形成起到了主導的控制作用。據(jù)此,提出一種新的砂巖型鈾礦的成礦模式——構造-地球化學障模式(圖5)[3]。它是在分析了我國主要砂巖型鈾礦的分布特征后提出來的,是我國砂巖型鈾礦成礦特點的客觀真實寫照。
A B
圖5 構造-地球化學障控礦作用示意圖
A—傳統(tǒng)層間氧化帶前鋒模式;B—構造-地球化學障模式 (1—斷裂;2—礦化地段)
Fig.5 Sketch map showing tectonic-geochemistry barrier ore-controlling role
A-Traditional interlayer oxidation zone front model
B-Tectonic-geochemistry barrier model
1- Fault 2- Mineralization district
3 值得重視的鈾礦成礦模式―構造-地球化學障
中國主要砂巖型鈾礦的成礦模式―構造-地球化學障模式與國外傳統(tǒng)的層間氧化帶前鋒模式不同,是一個全新的成礦模式。
3.1 兩種成礦模式的主要區(qū)別
兩種成礦模式所涉及的鈾源條件、水動力形成機制、鈾沉淀富集導因,以及找礦思路都大不相同。
(1)鈾源條件:國外傳統(tǒng)觀點認為,層間氧化帶前鋒砂巖型鈾礦床的鈾源來自蝕源區(qū)、含礦層和含礦層以上含鈾高的地層;構造-地球化學障觀點認為,除上述鈾的來源外,由于斷裂的活動,鈾源還有可能來自含礦層之下含鈾高的地層。
(2)水動力形成機制:國外傳統(tǒng)觀點認為,層間氧化帶前鋒砂巖型鈾礦床水動力機制的形成是由于地層的傾斜,重力的作用;構造-地球化學障觀點認為,在地層掀斜的情況下,除過重力作用外,還有斷裂的減壓作用。當含礦層近于水平的情況下,重力作用已很小,水動力機制的形成主要是靠斷裂的減壓作用,使壓力高處的水向壓力低的方向(即斷裂方向)運移。因此,當?shù)貙咏谒綍r構造-地球化學障同樣可以形成鈾礦床,如東勝地區(qū)。
(3)鈾的沉淀富集導因:國外傳統(tǒng)觀點認為,層間氧化帶前鋒砂巖型鈾礦鈾沉淀富集的導因是含鈾、含氧地下水由氧化帶進入還原帶,在氧化-還原過渡帶富集沉淀;構造-地球化學障觀點認為,斷裂的活動勾通地下深處的氣、水、油,形成局部還原或強還原環(huán)境,促進了鈾的沉淀富集,沉淀富集的導因是斷裂及其活動。
因此,傳統(tǒng)的成礦模式強調蝕源區(qū)、巖相、巖性組合條件,忽視了斷裂構造在成礦過程中的作用;構造-地球化學障模式一方面強調巖相、巖性條件,另一方面又強調斷裂的成礦作用。因此,按照構造-地球化學障模式找礦,不僅要重視含礦層,也要重視控礦構造(富水帶或油氣滲漏帶),尤其是二者的復合地段。
3.2 構造-地球化學障成礦模式提出的重要意義
(1)構造-地球化學障成礦模式擺脫了鈾源主要來自蝕源區(qū)、含礦層及其以上地層的看法,認為鈾源也可以來自含礦層以下的地層,不受尋找砂巖型鈾礦先找富鈾蝕源區(qū)傳統(tǒng)觀點的束縛。
(2)構造-地球化學障成礦模式?jīng)]有沿襲經(jīng)典的層間氧化帶成礦必須地層掀斜的觀點,認為即使近于水平的地層,由于斷裂的減壓作用,也會產(chǎn)生有利成礦的水動力機制,形成鈾礦床。
(3)構造-地球化學障的成礦模式深化了單一的含鈾、含氧水從地表滲入至氧化帶前鋒富集成礦的理論。認為沿斷裂上升的深部氣、水、油也可形成鈾富集的環(huán)境,豐富了鈾成礦理論。
(4)構造-地球化學障成礦模式強調鈾礦受含礦層的巖性、巖相和斷裂構造(富水帶或油氣滲漏帶)復合控制。因此,砂巖型鈾礦找礦要特別重視含礦層有利于巖性、巖相與控礦斷裂構造的復合地段。這對今后找礦有指導意義。
(5)認為構造-地球化學障成礦模式是中國砂巖型鈾礦的主要成礦模式。它是受中國特殊的大地構造背景制約。因此,找礦工作中要結合中國地質構造特點,以取得更好的找礦效果。
參考文獻
[1] 祝民強,余達淦等.內蒙古巴彥塔拉盆地構造與鈾礦化的遙感地質研究.國土資源遙感,Vol.51,No.1,2002
[2] 黃賢芳,劉德長等.伊犁盆地層間氧化帶型砂巖鈾礦床勘查的遙感技術方法[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9.
[3] 劉德長,葉發(fā)旺等.后遙感應用技術的提出與地質實踐-以鄂爾多斯盆地東勝-神木地區(qū)鈾資源勘查為例[J].國土資源遙感,2004,第1期.
NEW DISCOVERY AND ITS IMPL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 IMAGE CHARACTERISTICS RESEARCH ON SANDSTON-TYPE URANIUM DEPOSITS, CHINA
LIU De-chang HUANG Xian-fang YE Fa-wang
(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Uranium Geology,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Sandstone-type uranium deposit now is one of main target types for uranium resources prospecting in China. During the prospecting, the research often emphasized on the lithology, stratigraphy, lithofacies ore-controlling factors etc. while fault controlling factor research is usually neglected. By means of systematic research on remote sensing image features of sandstone-type uranium deposits, A new finding is obtained, showing that fault controls industrial mineralization is existed in all main sandstone-type uranium ore district. Based on the research, or-controlling fault characteristics and ore-controlling role are dissected and a new metallogenetic model –“tectonic-geochemistry barrier model ” is put forward. Finall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ectonic-geochemistry barrier model and traditional interlayer oxidation zone front model is elaborated and it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s commented.
Keywords: Fault, Ore-controlling role, Tectonic-geochemistry barrier model,
Important significance 上一頁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