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生態(tài)系統受損與修復、生態(tài)系統健康與服務、生態(tài)系統動力學、生態(tài)系統對氣候變化的響應等方面的研究。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1. 財政部資助國家908重大專項下屬專題“海洋生態(tài)系統服務功能及其價值評估”,2005-2008
2. 全球環(huán)境基金資助黃海大海洋生態(tài)系計劃課題“黃海生物多樣性分析”,2005-2006
3. 日本學術振興會(JSPS)資助項目“氣候變化對西北太平洋魚類種群影響的緯度差異研究”,2003-2005
4. 全球環(huán)境基金資助渤海環(huán)境管理課題“渤海生態(tài)環(huán)境受損和風險分析”,2002-2004
5. 全球環(huán)境基金資助的渤海環(huán)境管理課題“萊州灣營養(yǎng)鹽削減方案”,2003-2004
6. 國家海洋局重點基金“膠州灣生態(tài)系統服務價值評估研究”,2002-2004
7. 科技部基礎性工作“海洋生態(tài)調查指南編制”,2002-2003
8. 863子課題“渤海生態(tài)系統健康評價”,2003-2006
9. 科技部重點基礎研究規(guī)劃項目2級課題“扇貝和浮游動物的攝食競爭研究”,2000-2004
10. 國家海洋局青年基金“用生態(tài)適宜度理論優(yōu)化海水養(yǎng)殖”,1997-1999
11. 國家海洋局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富營養(yǎng)化對海洋浮游生態(tài)系統影響的模型研究”,1999-2000
12. 全球環(huán)境基金黃海大海洋生態(tài)系計劃課題“黃海管理分析”,2006
13. 全球環(huán)境基金黃海大海洋生態(tài)系計劃課題“養(yǎng)殖對海洋生態(tài)系統服務影響的價值評估”,2006
14. 科技部社會公益項目“典型海洋生態(tài)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2004-2005
15. 全球環(huán)境基金(GEF)資助國際合作項目“GIWA東亞海水資源評估”項目, 2001-2003
16. 全球環(huán)境基金資助國際合作項目“黃海大生態(tài)系研究”PDF-B,1998-2000
17. 中日合作“東海特定海區(qū)環(huán)境負荷及其對海洋生態(tài)系影響研究”,1997-1999
18. 歐盟資助項目“中國海灣海水養(yǎng)殖容量及其對海洋生態(tài)系統影響”,1998-2001
19. 中法合作課題“近岸水域養(yǎng)殖容量模式研究”,1995-1998
20.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膠州灣扇貝養(yǎng)殖容量研究”,1997-1999
21. 科技部九五攻關項目子專題“潮間帶供餌力和養(yǎng)殖容量研究”,1996-2000
22. 山東科委課題“廟島灣扇貝養(yǎng)殖容量研究”,1995-1998
23. 科技部重點基礎研究規(guī)劃項目課題“我國赤潮高發(fā)區(qū)赤潮生物生境和生態(tài)系統對比研究”,2002-2006
24. 科技部社會公益項目“渤海生態(tài)綜合整治關鍵技術示范研究”,2001-2002
2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近海生物¾光學特性及其與初級生產力關系的研究”,2000-2002
26.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利用圍隔實驗研究富營養(yǎng)化對海洋浮游生態(tài)系統的影響”,1999-2001
科研成果:
1 東海特定海區(qū)河流入海環(huán)境負荷及其對海洋生態(tài)系影響 朱明遠; 周懷陽; 王修林; 張有份; 陳尚; 林以安; 石曉勇; 李瑞香; 許衛(wèi)憶; 呂瑞華; 劉子琳; 高愛國; 陳建芳; 李保華; 朱德弟; 喬方利 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青島海洋大學青島; 國家海洋局東海分局 1999-12-01
2 《海洋調查規(guī)范》系列國家標準的修訂與制定 李家彪; 康壽齡; 丁永耀; 冀衛(wèi)東; 湯毓祥; 張玉生; 李培英; 張義鈞; 王煒陽; 陳尚; 于曉果; 秦嗣仁 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國家海洋標準計量中心; 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國家海洋信息中心; 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 2006-05-22
資料更新中……
論文專著:

發(fā)表論文20多篇。
出版專著:
《福建海灣圍填海規(guī)劃生態(tài)影響評價》 科學出版社 2008
發(fā)表論文:
英文:
1. Zhang Zhaohui Chen Shang et al. 2005. Bohai Sea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Quezon City, Philippines, GEF/UNDP/IMO/PEMSEA technical report No.12, P114. (ISBN 971-812-008-4)
2. Chen Shang et.al. 2003, Carbon flux into classical food chain and microbial food chain in Yangtze River Estuary: mesocosm experiments, Proceedings of China-Japan-Korea GLOBEC Symposium. Ansan, South Korea, 13-15, Dec 2002.
3. Chen Shang et.al. 2002, Niche suitability assessment of mariculture sea region,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Coastal Ecosystems. Porto, Portugal, 3-5, Nov.
4. Chen Shang, Mingyuan Zhu, Ruixiang Li et.al. 1999, The variation of POC and PON in phosphate enriched mesocosms and their sinking fluxes, Proceedings of workshop on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its effect on marine ecosystem in East China Sea. Tokyo, 18-22, March.
5. Zhu Mingyuan, Shang Chen et. al., 2001, Long-term change of Bohai Sea Ecosystem, Proceeding of symposium on Yellow Sea Large Marine Ecosystem (YLMS) of Korea. Cheju island, Korea. 22-25 Feb.
6. Zhu Mingyuan, Chen Shang et.al. 1999, Effect of oil pollution on marine pelagic ecosystem: a mesocosm study. Proceedings of workshop on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its effect on marine ecosystem in East China Sea. Tokyo, 18-22, March.
7. Zhu Mingyuan, Chen Shang et.al. 2001, Impact of shellfish culture on three Chinese bays. Proceeding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Coastal Ecosystems. Porto, Portugal, 3-5, Nov.
8. Zhu Mingyuan, Rubao Ji, Shang Chen and Xuelei Zhang, 1999, Impacts of Shellfish Culture on the Ecosystem in Semi-enclosed Bays. In: Choi B.H. eds. Progress in Coastal Engineering and Oceanography, Hanrimwon Publishing Co.: Seoul, 187-194.
9. Li Ruixiang, Zhu Mingyuan, Chen Shang et.al. 1999, Effect of phosphate enrichment on phytoplankton by mesocosm experiments. Proceedings of workshop on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its effect on marine ecosystem in East China Sea. Tokyo, 18-22, March.
10. Zongling Wang,Feizhi Wang, Shang Chen and Mingyuan Zhu. 2002, Competition and coexistence in regional habitats. American Naturalist. 159(5):408-508.
11. Qiao Fangli, Y. Yuan, M. Zhu, W Zhao, R. Ji, Z. Pan, S. Chen and Z Wan. 1999, Study on the HAB dynamical model and HAB limitation factors for the sea area adjacent Yangtze River Estuary. Proceedings of workshop on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its effect on marine ecosystem in East China Sea. Tokyo, 18-22, March. Pp113-119。
中文:
1 克隆植物種子繁殖和營養(yǎng)繁殖的適合度分析和度量 陳尚; 馬艷; 李自珍; 王剛 生態(tài)學報 1999-03-15
2 北極冬夏期間大氣環(huán)流個例的數值模擬分析 馬艷; 隋桂玲; 陳尚 極地研究 2010-06-15
3 基于條件價值法評估羅源灣海洋生物多樣性維持服務價值 王麗; 陳尚; 任大川; 柯淑云; 李京梅; 王棟 地球科學進展 2010-08-10
4 桑溝灣和膠州灣沉積物耗氧率研究 張學雷; 朱明遠; 陳尚; GRANT Jon; MARTIN Jean-Louis 海洋科學進展 2006-01-30
5 從福利經濟學的角度看生態(tài)系統服務功能 鄭偉; 石洪華; 陳尚; 張朝暉; 丁德文 生態(tài)經濟 2006-06-30
6 我國海洋生態(tài)系統服務功能及其價值評估研究計劃 陳尚; 張朝暉; 馬艷; 石洪華; 馬安青; 鄭偉; 王其翔; 彭亞林; 劉鍵 地球科學進展 2006-11-10
7 海洋生態(tài)系統服務的來源與實現 張朝暉; 石洪華; 姜振波; 陳尚; 丁德文 生態(tài)學雜志 2006-12-30
8 我國海洋生態(tài)調查指南編制說明 陳尚; 李瑞香; 馬艷; 王宗靈; 朱明遠; 丁德文 地球科學進展 2007-01-10
9 用于極地的中尺度大氣模式Polar MM5的改進和檢驗 馬艷; 陳尚; 張慶華; BROMWICH David H. 海洋科學進展 2007-01-30
10 島嶼生物地理學與集合種群理論的本質與淵源 高增祥; 陳尚; 李典謨; 徐汝梅 生態(tài)學報 2007-01-30
11 海洋生態(tài)系統服務功能及其價值評估研究 石洪華; 鄭偉; 陳尚; 呂吉斌; 丁德文 生態(tài)經濟 2007-03-30
12 海洋生態(tài)資產屬性與價值特征的淺析 鄭偉; 石洪華; 陳尚; 張朝暉; 王宗靈; 丁德文 海洋環(huán)境科學 2007-08-15
13 海面溫度變化影響臺風“海棠”強度的數值研究 馬艷; 華鋒; 陳麗娟; 陳尚; 曲媛媛 海洋科學進展 2007-10-15
14 黃河三角洲濕地景觀格局變化及其對生態(tài)系統服務的影響 劉鍵; 陳尚; 夏濤; 王其翔 海洋科學進展 2008-10-15
15 2005年7月北極地區(qū)大氣環(huán)流特征的數值研究 馬艷; 陳尚; 劉琳 海洋學報(中文版) 2008-11-15
16 海洋生態(tài)系統動力學研究的相關網上資源 陳尚; 馬艷; 朱明遠; 王輝 黃渤海海洋 1999-06-30
17 世界大海洋生態(tài)系研究及其國際計劃 陳尚; 朱明遠; 馬艷 黃渤海海洋 1999-12-30
18 富營養(yǎng)化對海洋生態(tài)系統的影響及其圍隔實驗研究 陳尚; 朱明遠; 馬艷; 李瑞香; 李寶華; 呂瑞華 地球科學進展 1999-12-15
19 長江口海域赤潮生態(tài)動力學模型及赤潮控制因子研究 喬方利; 袁業(yè)立; 朱明遠; 趙偉; 季如寶; 潘增弟; 陳尚; 萬振文 海洋與湖沼 2000-01-30
20 圍隔生態(tài)系富磷及油污染對葉綠素a變化的影響 李寶華; 陳尚; 朱明遠 黃渤海海洋 2001-12-30
21 圍隔生態(tài)系內浮游植物對富磷的響應 李瑞香; 朱明遠; 陳尚; 呂瑞華; 李寶華 生態(tài)學報 2001-04-25
22 克隆植物生長型的研究進展 陳尚; 李自珍; 王剛 生態(tài)學雜志 1997-08-11
23 生態(tài)交錯帶理論及其在海洋生態(tài)學中的應用 陳尚; 朱明遠; 孟凡; 馬艷 地球科學進展 1998-10-05
24 北極冬夏期間的大氣環(huán)流個例的數值模擬研究 馬艷; 隋桂玲; 陳尚 第27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應對氣候變化分會場——人類發(fā)展的永恒主題論文集 2010-10-21
25 我國海洋生態(tài)調查指南探討 陳尚; 李瑞香; 朱明遠; 張朝暉; 王宗靈; 呂瑞華; 丁德文 中國海洋學會2005年學術年會論文匯編 2005-09-01
26 我國海洋生態(tài)系統服務研究進展 陳尚 中國海洋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上冊) 2007-12-01
27 芻議海洋生態(tài)補償 馬彩華; 游奎; 陳尚; 刑秀鳳; 馬偉偉 生態(tài)系統服務評價與補償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2008-10-01
28 白三葉分枝格局的研究 陳尚; 王剛; 李自珍 草業(yè)科學 1995-04-30
媒體報道:
與海結緣
——記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陳尚博士
陳尚博士是大山的兒子。他成長在云貴高原上一個遙遠的小山村-—龍洞村。他的家背靠大山前望小河,一條不大不小的河流每天從門前流過。他和家人每天喝著從山肚子里流出來的礦泉水,更奢侈的是連洗腳都用礦泉水。也許是常飲礦泉水的緣故,他從小便很有靈氣,聰慧過人。16歲時,他高考取得全縣第一名,被教育部重點大學國家重點學科——蘭州大學生態(tài)學專業(yè)錄取。他立志要為我國環(huán)境保護事業(yè)貢獻才智和青春。
陳尚博士是大海的兒子。我第一次見他時問他哪里人,他以一口標準地道的“貴普話”說:“俺是青島小哥”。我不信,他說“俺是青島新移民”。他雖在外漂泊20多年,卻一直保留著鄉(xiāng)音,也許是貴州酸湯魚喝得太多的原故,總也忘卻不了那份濃濃的家鄉(xiāng)話。
1995年,他“下海了”。他從蘭州大學畢業(yè)分配到青島工作,就職于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他的研究從陸地生態(tài)學轉向海洋生態(tài)學。人生的路很漫長,但關鍵只有幾步。他常說他十分感激他的引路人——朱明遠研究員。得益于朱研究員的幫助和教導,他才有機會做大海的兒子,才在海洋生態(tài)學領域取得不俗的成果。俗話說“良師出高徒”。 朱明遠研究員是他的博士學位導師,國際知名的海洋生態(tài)學家,曾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赤潮工作組副主席。
偉大的事業(yè)需要杰出的人才,杰出的人才需要高層次的平臺。幸運的是陳博士擁有了發(fā)揮才能的高層次平臺。他讀本科和碩士的蘭州大學、讀博士的中國海洋大學都是我國教育部重點大學,他做博士后研究的東京大學是世界排名前20名的高校,他現在的工作單位是科技部批準進行科技體制改革的國家級研究所。高層次的平臺上人才濟濟,競爭激烈。要想取得優(yōu)秀成果,自己不僅要聰明,更要刻苦,舍得付出,當然還需要一個具有創(chuàng)新力的團隊支持。
他2005年攜帶妻兒回到了青島,全身心投入到祖國的海洋生態(tài)學事業(yè)。他被聘為國家海洋局生態(tài)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重點實驗室的學科方向帶頭人,創(chuàng)建了海洋生態(tài)評價團隊,長期致力于海洋生態(tài)健康、生態(tài)服務與生態(tài)資本、生態(tài)環(huán)境影響評價和生物多樣性研究。他常說“我不僅自己要進步,同時要帶領年輕人共同進步”,“事業(yè)是大家一起做大的”。經過多年艱辛努力,他帶領團隊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
他的團體在海洋生態(tài)系統服務領域處于國內領先、國際前沿水平,并在2007年北太平洋科學組織年會上獲最佳報告獎。他主編的國家標準《海洋生態(tài)調查指南》,是國際上第一部海洋生態(tài)調查的國家標準。該標準為我國海洋生態(tài)調查與評價業(yè)務工作制定了規(guī)范性的技術流程。他受國家標準委委托正在牽頭起草國標《海洋生態(tài)資產評估技術導則》,規(guī)定了我國開展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貨幣化評估的技術方法。該導則是他帶領團隊經過5年潛心研究產出的成果。他撰寫了我國海洋領域第一部規(guī)劃環(huán)境影響評價的著作《福建海灣圍填海規(guī)劃生態(tài)影響評價》,并在我國頂級學術出版社——科學出版社出版。他還參與起草國標《海灣圍填海規(guī)劃環(huán)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為落實我國圍填海管理制度、減輕圍填海的環(huán)境壓力提供技術手段。這三個標準在國際上都是我國率先提出,提升我國科學大國的顯示度,提高我國海洋科學的國際地位。企業(yè)界流傳一句話:一流企業(yè)定標準、二流企業(yè)做技術、三流企業(yè)做產品。這其中的道理在科研行業(yè)同樣適用。
除了潛心于學術研究外,他還利用所長為政府部門提供技術咨詢服務。我國11個沿海省市區(qū)都有他的足跡。他經常服務的部門主要是國家海洋局、環(huán)保部、山東省海洋廳和福建省海洋廳。他是環(huán)境保護部環(huán)評常聘專家、中科院生態(tài)中心客座研究員、中國海洋學會和中國生態(tài)學會理事,他還是北太平科學組織SG-HD工作組中國代表,中-韓海洋學會促進委員會中方成員、中韓海洋科學研究中心總務部長。他積極為中韓兩國政府、研究所、高校之間在海洋領域的合作牽線搭橋,推動中韓海洋戰(zhàn)略合作伙伴關系建設,利用國際組織平臺為實現國家的海洋戰(zhàn)略利益辛勤努力。他參與組織中韓黃海論壇、中韓海洋聯委會第十次會議、中韓海洋管理論壇、中韓海洋合作戰(zhàn)略論壇,為中國海監(jiān)總隊與韓國海洋警察廳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中韓兩國海洋學會交流、國家海洋局赴韓圍填?疾焯峁┓⻊。
這個社會總體是公平的,付出總有回報。他為我國海洋事業(yè)所作出的貢獻也逐步得到認可。他被授予“中央國家機關優(yōu)秀青年”榮譽稱號,被國家海洋局授予國家海洋創(chuàng)新成果獎。另外,作為“青島小哥”他還被青島人事局和市僑聯授予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為人一向低調的他,始終是未語先笑,謙恭有禮。在自己不斷進步的同時,始終不忘把自己多年來取得的成果、豐富的經驗和閱歷拿出來與大家分享,提攜年輕同事。他孜孜不倦的學習態(tài)度,嚴謹的學術思想、嚴格的工作作風,在潛移默化中傳授給了同事和研究生。



來源:《歐美同學會》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