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 中國科技創(chuàng)新網 > 文章中心 > 創(chuàng)新人物百科 > 人文社科 > 文章正文

      規(guī)范場論哲學探究之核心——
      《規(guī)范場論的哲學探究》總體思路

      (發(fā)表于《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3))

      桂起權 高策

      《規(guī)范場論的哲學探究 ——它的概念基礎、歷史發(fā)展與哲學意蘊》一書即將出版,該書是“物理學前沿的哲學問題研究——規(guī)范場論的哲學意義”課題的最終成果(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大項目,批準號02JAZJD720012)。

      一、該項研究的大背景

      物理學屬于自然科學的最基礎部分。在物理學中,牛頓力學和麥克斯韋電磁理論是近代物理的基礎;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是現(xiàn)代物理的三大支柱。量子場論則是量子力學與狹義相對論相結合的產物;規(guī)范場論,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看作量子場論思想與廣義相對論中的“物理學幾何化”思想綜合的結果。還有一些探索性的研究,如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的直接結合的嘗試,產生了“量子引力論”,而量子場論與“量子引力論”結合的嘗試,正建構著超弦理論。不過,量子引力至今尚未得到十分可靠的實驗驗證,而“超弦理論”甚至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還很難跟實驗聯(lián)系起來。相對而言,在這些結合所產生的理論中,只有量子場論和規(guī)范場論已經相當成功,尤其是量子場論和規(guī)范場論基礎上的標準模型,仍然是理解自然界四種基本作用(除了引力之外)的最好理論?梢,量子場論和規(guī)范場論應當看作是是當代物理學中最核心的部分。

      國際上,在科學哲學界,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從初創(chuàng)之日起就受到哲學研究的重視。在我國科學哲學界,改革開放之前,本來就很重視從自然辯證法視角去發(fā)掘相對論的哲學意蘊,特別是,時間、空間與物質運動之間深刻的辯證聯(lián)系等等;在改革開放之后,許多科學哲學學者則對于在積極意義上從正面去發(fā)掘量子力學的哲學意蘊表現(xiàn)出空前的熱情。例如,有有多世界解釋、量子測量、退相干、量子遠程關聯(lián)及量子通訊、全同粒子“相對可分離的整體性”等等哲學問題。這是十分可喜的現(xiàn)象。相比之下,遺憾的是,關于量子場論和規(guī)范場論的哲學意義研究卻仍然嚴重地被忽視?墒,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中的哲學問題,只有站在量子場論和規(guī)范場論的高度,才有可能更加深刻地得到理解并有可能闡明其本質含義,甚至有些物理問題(比如場、粒子、相互作用等)也只有在量子場論和規(guī)范場論的統(tǒng)一框架下才能得以正確理解。更重要的是,量子場論和規(guī)范場論已經成為未來新理論的基礎,而新理論在創(chuàng)建過程中則需要大量的示向性的思考(若按照培根的說法,是指路牌式的),唯有從量子場論和規(guī)范場論的哲學反思中才能吸取啟發(fā)性的力量。

      目前,國際上關于量子場論中的哲學問題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理論體系的解釋和說明。其實,關于量子場論的哲學研究只是最近十幾年來才逐步開展的,而且主要關心的問題還是從量子力學和相對論中哲學問題引申而來。國內物理學界,在20世紀80年代,由于楊振寧的帶動有關量子場論和規(guī)范場論的研究迅速繁榮起來,但相比之下哲學刊物上只有不多幾篇介紹量子場論的文章。當然,最近幾年國內外都開始重視量子場論和規(guī)范場論的哲學研究。但在國內專門從事規(guī)范場論的哲學研究的專著一時還很難見到。

      本書探討規(guī)范場論的哲學意義,主要是立足于規(guī)范場論在科學實踐上的成功,它對理解自然界諸種基本相互作用的關鍵性的價值。鑒于規(guī)范場論在現(xiàn)代粒子物理學中的核心地位,不難推斷出它必定是一項人類認識史上最深入的成就之一,其中理應包含人類理性中最精彩的成分,因此我們說規(guī)范場論肯定有其深刻的哲學意蘊。

      二、三種不同研究傳統(tǒng)的互動與影響

      在我國科學技術哲學界,同時存在著幾種不同的研究傳統(tǒng)或思想模式。1949年革命之后,主要以蘇俄為榜樣,在相當長時期內是自然辯證法傳統(tǒng)起著主導作用,自然辯證法思想至今仍然是富有啟發(fā)力的一種模式,但它現(xiàn)在采取更加靈活的表現(xiàn)形式,比以往任何歷史時期更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改革開放以來,西方科學哲學(主要是分析哲學傳統(tǒng)的)思潮一擁而入,產生越來越強大的影響。在我國自然辯證法教程中,對分析性科學哲學,正處在批判性吸收和消解的過程之中。另外,還存在歐洲大陸哲學中“思辨的形上學傳統(tǒng)”的一定的影響(其中也包含著豐富的、特有的辯證法),這也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在哲學領域,不同觀點之間的緊張對立是習以為常的。比如,思辨哲學派有學者認為,唯有思辨的形上學才是真正的哲學,至于語言分析、邏輯分析其實只是雕蟲小技而已。而分析哲學派有學者對形上學的那一套思辨的東西看不上眼的,認為它經不起精細的語言分析和邏輯分析,玩的只是論辯術的把戲。筆者雖然覺得他們的話說得都很極端,但是確實都很深刻。如果有人讓我們在“平庸而不偏不倚的觀點”與“深刻但又片面極端的觀點”此兩者之間作出一種選擇,那么筆者寧愿選擇“片面的深刻性”。當然,筆者現(xiàn)在想說的是,其實兩派學者各有各深刻的一面,應當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用不到相互否定、相互排斥。

      在我們看來,西方科學哲學仍然是強有力的、富有啟發(fā)性的哲學范式之一,但其中的分析傳統(tǒng)和經驗主義傳統(tǒng)也確實有它特殊的局限性。正因為如此,本書在考察規(guī)范場論的哲學意義時,希望同時汲取“思辨哲學派”與“分析派科學哲學”兩方面的優(yōu)點,并且竭力把它們整合起來。為此,本書把近代認識論中的康德知識論定為研究的起點。當然,我們希望逐步學會辯證地看問題,懂得要在相互競爭的研究傳統(tǒng)(或研究綱領)之間保持“必要的張力”。既不能局限在分析的經驗主義傳統(tǒng)中,同樣也不能禁錮在“先驗哲學”之中。至于對科學與哲學的關系,我們也有一種特殊的理念,就是要讓自然科學的成果和哲學范疇互相辯護,從而加深對人類理性的理解。

      在西方,傳統(tǒng)科學哲學從邏輯經驗主義開始,它之所以拒斥“形上學”,并非因為形上學不深刻,而只是覺得它“無意義”罷了(實質上,從邏輯經驗主義的眼光看,無法解讀它的意義!),這正說明分析哲學中的經驗主義傳統(tǒng)的“法力”十分有限。其實,分析哲學陣營內部的革新家奎因對于“經驗主義的兩個教條”的批判,以及對“本體論承諾”的重新研究,都是突破其局限性的嘗試,F(xiàn)在,在本書中,我們則要向康德思辨哲學的工具箱或武器庫“借兵”,結合活生生的科學探索成果,試圖彌補分析的科學哲學的這種缺失。值得注意的是,像規(guī)范場論這種認識之精品,不是單憑分析和經驗所能達到的,它事實上包含人類認識能力的諸多方面。這樣,我們就有可能借助于它的現(xiàn)實性,返觀其中的理性,包括其形上學含義。為此,我們把哲學分析的起點落到康德哲學上。當然,本書所針對的科學內容是規(guī)范場論,因此全書從規(guī)范場論基本原理的一般介紹開始。

      三、規(guī)范場論哲學探究的核心內容

      本書導言,通過對各個章節(jié)的核心內容畫龍點睛,對于全書具有導讀作用。從總體上說,全書各個章節(jié)內容是這樣安排的:

      1.討論規(guī)范場論的基本原理(稍詳細一點的介紹,請參看本書附錄規(guī)范場論的形式體系)。考慮到由淺入深的原則,我們所采用的是盡可能通俗的一種表述方式。先交待了一下“基本粒子論中對稱性”的一般概念,然后進到“規(guī)范對稱性和規(guī)范場”的概念。在此基礎上,再討論“規(guī)范場的方程式”和“質量的自發(fā)產生機制”。

      其實,“規(guī)范”的本義是測量的標尺、度量的標準。人人都知道,我們到服裝店買衣服或者請裁縫師傅做衣服,如果你需要買或做一件襯衣,那么該多大就多大,這跟使用米尺、英尺或者中國尺來表示沒有實質性的關系。實際東西的大小,不隨度量的標準的變化而變化。當然,這里說的只是平直空間中“剛性度規(guī)”的情況。盡管“彎曲空間”的情況更為復雜,每個時空點標尺都在變化,然而,借助于“柔性度規(guī)”仍然可以把握“變中的不變性”。通過通俗的比喻,或多或少能體會“規(guī)范變換變中的不變性”的含義。

      2.討論如何從康德的科學哲學看規(guī)范場理論?档伦穼ぷ匀豢茖W中的絕對性、客觀性的成分——“無可置疑的確定性”和“普遍必然性”。于是他發(fā)現(xiàn),物理學的核心原理構成了嚴密自然科學的最純粹部分。

      在康德眼中,在嚴密自然科學與數(shù)學和形上學這三者之間,形成了一種三角關系。這是:“數(shù)學”之所以能夠對“科學”(它以物理學為代表)發(fā)揮如此巨大的威力并具有普適性,就因為它從“形上學”那里借來了普遍必然性。就這樣,數(shù)學和形上學就成為好朋友,它們通過“普遍必然性”而結成最堅定的同盟。

      我們發(fā)現(xiàn),在物理學史中,“物理學定律(在變換中)具有內在不變性”的思想,正在一步一步地深化:狹義相對論的定律在一切慣性系中保持不變性;廣義相對論將不變性推廣到非慣性系;量子力學定律在各種“表象變換”中保持不變;而規(guī)范場論中的“局域規(guī)范不變性”,則使得物理定律在包容“內稟自由度”的變換中仍然保持內在不變性,從而最徹底、最深刻地體現(xiàn)了康德的“無可置疑的確定性”和“普遍必然性”的理念。因此,有充分理由說,規(guī)范場論極好地體現(xiàn)了嚴密自然科學的純粹部分。

      3.接著用康德的理念,討論規(guī)范場論的數(shù)學基礎和形上學基礎:先介紹規(guī)范場論的早期發(fā)展史,“規(guī)范變換不變性” 的概念起源于韋爾對于廣義相對論中彎曲空間的反思。在彎曲空間中,盡管長度和時間標尺處處在變化,然而彼此之間仍然存在“可換算性”和某種不變性;再引入“流形”的概念,那是空間概念的進一步抽象化和推廣;可以從流形的觀點看待規(guī)范場論;規(guī)范場的物理思想,若轉換成數(shù)學,則在更抽象的“纖維叢理論”的形式化體系中得到體現(xiàn)。

      要記得康德關于自然科學與數(shù)學及形上學的三角關系的思想,數(shù)學和形上學因“普遍必然性”而結成為最堅定的盟友。接著分析規(guī)范場論的形上學基礎:沿著從一般到特殊的思路,先考察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到《自然科學的形上學基礎》中的一般理念;再將康德對牛頓力學的形上學基礎的分析,推廣到規(guī)范場論的形上學基礎。

      康德哲學的“先驗主義”形式,讓一般人感到一時間難以接受?档伦穼た茖W中“無可置疑的確定性”和“普遍必然性”,本來是無可非議的,但他通過“先驗主義”的方式表述出來,就顯得太極端、太絕對。因為對于“先驗”的東西是,無法交待其認識來源的。其實,康德哲學有可能按照歷史主義和解釋學方式進行重新解讀。庫恩歷史主義的“范式依賴性”思想以及解釋學的“視界方法”與康德哲學具有互補作用,可借以重新理解康德哲學,收到相互為用的效果。

      本書作者之所以想到以康德哲學作為對規(guī)范場論做哲學分析的起點,是與兩個因素直接相關的:第一個因素是,受到彼得·帕拉斯(Peter Plaass)所著《康德的自然科學理論(原為德文版)》一書的影響。該書的英譯者奧弗雷德和米勒(E.Alfred & Maria G.Miller),在導言和第八章提出了康德的科學哲學思想在當代應用(甚至包括對場論的應用)的可能性問題,以及自己的解題思路。這對我們有很大的啟發(fā)和觸動。我們在解讀過程中,在將康德的思想應用于規(guī)范場論的哲學分析時,比他們走得更遠、更遠,提出了自己新的看法,作了全新的發(fā)揮。

      第二個因素是,鄧曉芒有關康德的德國古典哲學課程,對于武漢大學科學哲學博士生所產生的影響。在博士論文中有:周祝紅的《思辨的宇宙》強調應用思辨哲學來討論“霍金的時空起源理論”,以彌補分析的科學哲學之不足。陶建文的《數(shù)學哲學的現(xiàn)象學解釋》,以及本書作者之一李繼堂的《規(guī)范場論的哲學意義——從康德哲學看》。這些都有鄧曉芒思想的間接影響或烙印。

      4.討論量子場論概念之由來。粒子與波之爭在光學中由來已久,到量子力學中又有新解:玻恩幾率解釋主張粒子實在論,薛定諤則主張波動實在論,它為量子場論的場的本體論思想準備了條件。量子場論是場論的量子化,但是量子化含義有一個發(fā)展和演化的歷史過程:普朗克所考慮的只是能量量子化(1900);玻爾的軌道量子化所考慮的也只是電子的“態(tài)的量子化”(1913),矩陣力學派的量子化(1925)是其深化和形式化;波動力學派也有自己的量子化概念(1926);愛因斯坦的想法比較獨特:光量子(1905)的獨立性和個體性,直到康普頓散射實驗(1923)才確立,愛因斯坦所提出的“幻場”(1909)卻包含場本體論的思想。場的量子化:是從“場能量的量子化”到“場作為物質實體”的量子化的進步。充實的真空觀:從“真空=負能量電子!钡健罢婵眨交鶓B(tài)的量子場”,這是從特設性假設到真正的第一原理的進步。場論的相互作用觀:虛粒子從零態(tài)向非零態(tài)的“躍遷”,到場量子真正的“產生與湮滅”,在哲學觀上這是從構成論到生成論的進步。

      5.討論在量子場論總綱領之下,存在著多種相互競爭的子綱領,它們在互動中發(fā)展。我們主要討論了下面幾個問題:一、量子電動力學是量子場論的最早部分,它有三大特征:(1)“定域性”,即局域性;(2)引入“場算符”,即產生和湮滅算符;(3)“真空不空”假設。量子電動力學,特別是它的重整化的微擾形式,是整個量子場綱領的出發(fā)點。此后,“場算符”方案也就成為正統(tǒng)量子場論的代名詞。二、量子場論為了消除傷腦筋的無窮大而必須重整化。對于重整化,既有肯定派又有否定派?隙ㄅ韶愄氐霓q護邏輯:物理學的目標在于預測力,“基本定律”只能包含有限參數(shù),合格的理論必須可重整化。朗道和杰弗里·丘是否定派,不僅否定微擾法處理技巧,而且否定“定域算符場”不可觀察的動力學復雜作用機制的臆想。三、公理化量子場論,是反正統(tǒng)方案的一種。它發(fā)明了所謂模糊化(涂抹)的新方法,其中的奧妙就在于使用了富有辯證意味的“流動范疇”,去替代原來的“固定范疇”。也就是對于精確的“點模型”實施模糊化,使“點”擴展為“微小區(qū)”,“定域場”也就不再是絕對的定域,因為它可以具有分布性的賦值。這就具有消解發(fā)散根源的作用,因為發(fā)散或無窮大的禍根就在于“點模型”。這樣,它和重整化理論就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四、S散射矩陣理論,是又一種反正統(tǒng)的量子場論。海森伯在他的S矩陣理論中,首先提出可以從物理世界“提取有意義的形式特征”的思想。蓋爾曼結合“離散關系”研究充實了它,蓋爾曼根據“交叉性、解析性(意味著因果性)和幺正性”,加上邊界條件限制,消解了無窮大,并確定散射幅。還使得S矩陣可以從基本方程中推出。后來還知道,強子和解析S矩陣的極點之間存在著對應性。五、部分守恒流與流代數(shù)量子場論,這是更新的反正統(tǒng)量子場論的研究綱領,它在逐漸成形。它著重考慮的是一個定域場論的對稱性,而不是其動力學作用機制的細節(jié)。對于“流代數(shù)”來說,物理世界的奧秘在于“物理流的數(shù)學對稱性之中”,在于規(guī)范變換下保持不變(協(xié)變)的對稱群的結構,諸如U(1),SU(2),SU(3),SU(5)等等之中。流代數(shù)中有一個深刻的發(fā)現(xiàn):即存在破壞對稱性的“規(guī)范反!保鼮檎_理解“重整化群”方程提供了一個邏輯基礎,并且成為重整化觀念的最核心部分。六、總起來說,科學思想史的教訓是:相互競爭的研究綱領爭斗的結果,往往不是某某學派絕對地輸或贏,更多的情況是看似對立的觀點逐步走向融合。歷史的辯證法往往以戲劇性的方式嘲弄人們:盡管注重形式因子的幾個綱領的本意,都是排除動力學機制,拒斥定域算符場論。然而,有趣的是,理論發(fā)展的內在邏輯具有“自否定”的性質,它們反倒促進了動力學機制的細致研究,并且為在更高的層次上回到量子場論框架鋪平了道路。

      6.討論對稱性破缺與宇宙設計問題。愛因斯坦很想知道“上帝” 的“宇宙設計”思想或最基本原則,而不是枝節(jié)之論。這個“上帝”=大自然本身。宇宙設計的最基本原則就是:尋求內在的對稱與和諧之美,這一信念已經深入物理學家們的骨髓。但對稱性破缺,作為宇宙設計的輔助原則,則是隱含對稱性的間接表現(xiàn)形式。本章分析了現(xiàn)代規(guī)范場理論的思想淵源:從韋爾的規(guī)范變換思想到楊-米爾斯規(guī)范場理論。本章也追尋了“對稱性破缺”的發(fā)現(xiàn)簡史,注意到海森伯和朗道關于“對稱性”的見解非常深刻:“物理學定律(=方程式)比現(xiàn)象(=方程的解)本身擁有更高的對稱性”。從辯證法觀點看,現(xiàn)象層次的“非對稱性”、“對稱性破缺”或者“較低的對稱性”, 恰恰是更深層次的物理學內在規(guī)律的“更高對稱性”的反映或表現(xiàn)形式。其實,“對稱性自發(fā)破缺”也具有“正言若反”的辯證性質,例如希格斯機制只是表明,此時“對稱性以希格斯方式表現(xiàn)出來”(薛曉舟語)。總起來說,在現(xiàn)實世界見不到呆板的對稱性,而正是“對稱性破缺”創(chuàng)造了活生生的現(xiàn)象世界。

      7.討論楊-米爾斯規(guī)范場理論的歷史性貢獻。規(guī)范場概念的起源,是受愛因斯坦統(tǒng)一場論思想和韋爾規(guī)范思想的激勵(1918)。早在西南聯(lián)大時(1942)楊振寧就關注電荷守恒與相位不變性,關注對稱性;楊振寧深知,對稱性意味著守恒定律,到1954年他和米爾斯成功地將規(guī)范對稱性應用于同位旋守恒,從而建立楊-米爾斯規(guī)范場理論。此后,不斷地得到實驗檢驗和成功推廣。最后,規(guī)范場的幾何化反過來對于數(shù)學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8.是規(guī)范場論研究綱領述評,從科學哲學的角度帶有總結的性質。本書作者是科學實在論者,相信物理定律所表達的是物理世界的近似真理。另一方面,我們又相信,宇宙的基本結構及其相互作用的奧秘都深藏于數(shù)學規(guī)律之中(那是畢達哥拉斯主義的基本理念,但我們要補充說,這些數(shù)學規(guī)律是物理世界所固有的)。上述理念分別體現(xiàn)在現(xiàn)代物理學的三大研究綱領中:一是根據物理學的幾何化綱領,引力場彎曲空間的奧秘需要通過黎曼幾何、微分幾何與張量分析來解讀;二是根據量子場論綱領,場理論的“產生和湮滅”算符,能方便而精確地表征和重構相關的微觀作用機制;“場的本體論”和“生成辯證法”同時得到體現(xiàn)。三是根據規(guī)范場論的綱領,自然界四種相互作用的奧秘都深藏于“規(guī)范對稱性”之中。第三綱領相當于前兩個綱領的整合。

      本書基本構架主要由兩位主持人商量決定。第一章規(guī)范場論的基本原理由吳新忠撰寫,更詳細的附錄由李宏芳撰寫;第二章和第三章用康德哲學眼光考察規(guī)范場論,由李繼堂撰寫初稿,主持人在改寫時突出了“物理定律在變換中的內在不變性”的思想的哲學意義(其中第三章最后一節(jié)由桂起權補寫);第七章討論楊-米爾斯規(guī)范場理論的歷史性貢獻,由高策撰寫。其余部分(4.5.6.8.章)由桂起權撰寫。全書由桂起權統(tǒng)稿,在改寫后完成。

      需要特別要感謝波士頓大學曹天予博士,他所提供的與規(guī)范場論相關的英文專著和論文,給予我們極大的啟發(fā)和支持。

      文章錄入:zgkjcx    責任編輯:zgkjcx 
    1. 上一篇文章:

    2. 下一篇文章:
    3.  

      關于我們 | 加入收藏 | 聯(lián)系我們 | 設為首頁 | 廣告說明 | 合作項目

      名稱:科技創(chuàng)新網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13040577號-2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45251號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E-Mail:zgkjcx08@126.com
      中文字幕日本视频精品一区,99re66热这里精品7,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亚洲无码潮吹精品视频 96热在这里只有免费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