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中國科技創(chuàng)新網 > 文章中心 > 創(chuàng)新人物百科 > 農林科技 > 文章正文

      “鄂茶7號”茶樹新品種選育研究報告

      五峰峰土家族自治縣茶業(yè)局 覃士才

      摘要:“鄂茶7號”(商品名“五峰柳葉早”,選育代號五峰104)是在五峰地方群體種中,經系統選種無性系繁殖育成的茶樹新品種。經多年的品比試驗及區(qū)域試種結果表明:一芽一葉期比福鼎大白茶(CK)種早6-8天;比CK種增產12.96%;2003年5月8日“中茶所”檢測結果為:水侵出物42.7%,茶多酚25.9%,咖啡堿3.6%,氨基酸6.3%,酚氨比為4.11。其內含物豐富,抗逆性較強,是一個紅、綠茶兼制的優(yōu)良品種。

      關鍵詞:五峰柳葉早,新品種 農藝性狀 制茶品質 抗性。

      前 言

      中國茶葉之鄉(xiāng)的五峰地處鄂西南山區(qū),據專家考證推算2300多年前就有自然生長的茶樹。茶葉生產歷史悠久,茶葉群體品質比較好,為地方茶樹良種選育提供了充足的物質基礎。為了挖掘五峰優(yōu)良茶樹良種,不斷提高五峰茶葉品質,適應市場需要,推進五峰茶葉生產發(fā)展。根據農業(yè)部(79)農業(yè)(經)字第10號文件《印發(fā)甘蔗生產和茶葉生產,茶樹良種繁育工作座談會紀要的通知》和湖北省農業(yè)局鄂革農字(79)第11號文件《關于開展茶樹地方優(yōu)良品種資源調查工作的通知》的精神,我縣分別于1979年由縣農業(yè)局特產股組織、1994年由縣特產中心(現為茶業(yè)局)主持開展了兩次五峰地方茶樹良種資源調查與選育工作。五峰柳葉早(五峰104)無性系茶樹,就是1979年我縣進行第一次茶樹優(yōu)良品種資源調查時發(fā)現和一個單株。

      建名園用良種,用良種制名茶,出精品,創(chuàng)高效益,已是不可否認的事實。隨著我國名優(yōu)茶的迅速發(fā)展,茶樹良種熱正在迅速升溫,這對茶樹良種普及率不高的五峰顯得更為突出。我縣在省、市業(yè)務部門的領導下,經全縣茶葉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選育出的五峰柳葉早茶樹新品種,具有早生、高產、優(yōu)質的特性。利用早生,優(yōu)質新品種生產名優(yōu)茶,既能彌補早春茶市上的新茶空檔,滿足消費者的需要,又能提高茶農、茶廠的經濟效益,也為國家提供稅源,從而推動茶葉生產向良種方向發(fā)展。同時,也填補了五峰“中國茶葉之鄉(xiāng)”無地方茶樹良種空白。

      1.育種材料及方法

      1.1育種材料

      五峰柳葉早是1979年3月我縣開展茶樹地方品種資源調查時,在五峰鎮(zhèn)水浕司村三組陳家坡群體種茶園中發(fā)現的一個單株為育種材料。

      1.2單株選育及品比試驗

      1979年3月抽調專業(yè)技術干部,學習有關文件,進行技術現場培訓。為搞好我縣首次茶樹地方良種資源調查工作,1979年3月由縣農業(yè)局特產股具體組織,抽調專業(yè)技術干部12人,進行集中培訓并由我縣已故茶葉本科生胡碧峰同志具體指導,在縣城東門外茶園中進行實習,明確調查的對象主要是解放前遺留下來的老茶園中發(fā)芽早、茸毛多的中、大葉種茶樹。

      組織專班,由領導、技術員、群眾三結合進行野外調查,并作好調查登記。從1979年3月開始,歷經三個月,專業(yè)技術干部分為3個調查組對采花、紅漁坪、水浕司三個老茶區(qū)進行調查,共調查了13個村24個小組,召開座談會12次,走訪茶農70余人,經幾次的實地觀察記載,入選單株16個。1979年7月6日,縣農業(yè)局寫出了《積極挖掘地方品種,努力培育茶樹良種——五峰縣地方茶樹品種資源調查初報》,報縣政府及上級業(yè)務主管部門。

      進行生化分析和干茶品質鑒定,提高單株選育的含金量。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茶葉產品已由計劃型經濟轉為開放型經濟,茶葉商品已由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茶葉產品也由產量型轉為質量型。因此,選育茶樹良種不僅要求產量高、更要品質好。而茶葉品質的好壞主要取決于鮮葉的內含物。在品質確定上:

      反復進行生化分析。1979年春茶4月10日,夏茶5月29日兩次采樣,由湖北省農科院果茶研究所進行生化分析。檢測結果為:五峰柳葉早春、夏茶其內含物分別是茶多酚33.89%,38.36%,水浸出物51.5%,49.06%,氨基酸340.04毫克%,205.43毫克%。酚/氨比分別為9.97、18.71。1984年5月由縣茶科所采制生化樣經中國茶葉研究所檢測進行生化分析,其結果為:氨基酸1.93%,咖啡堿4.26%,茶多酚35.07%,水浸物45.1%。酚/氨比為18.17。經三次生化檢測,初步確認為五峰柳葉早是一個紅、綠茶兼制的品種,對發(fā)展五峰茶葉有利。

      進行品質審評。1984年春茶期間我縣進行了烘青綠茶審評。與福鼎大白茶比較五峰柳葉早獲分91分,福鼎大白獲分89分。1985年春茶期間我縣制作了紅茶進行審評,福鼎大白茶獲分84.5分,云大獲分79.5分,五峰柳葉早獲分84.5分。

      1983年在縣茶科所進行品種生長期觀察。1990年冬分別布置在省果茶研究所,咸寧地區(qū)農科所及鶴峰縣走馬茶場,三個試驗點。

      表1 試驗點基本情況
      試驗
      地點
      地 理 位 置 土壤狀況 常 年 氣 溫℃ 相對濕度
      (%)
      常年
      雨量
      (mm)
      東經 北緯 海拔(m) 類型 肥力 PH值 年平均 最高 最低
      武昌省果茶所 114°07ˊ 30°18ˊ 24.7 紅壤 中等 4.8 16.7 40.1 —14.1 78 1250.0
      咸 寧
      農科所
      114°16ˊ 29°44ˊ 63.9 紅壤 中等 5.2 16.9 41.4 —15.4 78 1482.7
      鶴峰走馬茶場 110°25ˊ 29°44ˊ 970.0 黃壤 中等 5.5 13.2 35.0 —14.5 82 1947.0

      試驗采用隨機區(qū)組排列,重復三次,小區(qū)面積為11.7M2,種植方法為雙行條植,大行距130CM,小行距33CM,叢距33CM,每叢3株。以福鼎大白茶為對照種,參試品種均為一足齡無性系茶苗。

      2.試驗結果與分析

      2.1適應性、芽葉性狀及發(fā)芽率

      2.1.1適應性:五峰柳葉早1998年省區(qū)試結果發(fā)表后,我們從1998年秋開始扦插。1999年至2002年,在海拔800米左右的石橋溝村2組3個農戶的承包責任田中共建兩用園(母本園、生產園)5.5畝,其中1999年10月、2000年10月及2002年10月栽植的4.5畝,其成活率在90%、95%,2001年秋移栽的1畝,因冬季長期干旱缺水,其成活率在80%。1999年及2000年栽植的2畝五峰柳葉早,2002年秋季已開始剪枝扦插。因此,五峰柳葉早可在海拔800米以下低山、半高山栽培。區(qū)試結果也說明可在全省范圍推廣。

      2.1.2芽葉性狀

      縣茶科所觀察結果:

      縣茶科所觀察稍長及百芽重(一足年生茶苗、一芽二葉)

      表2 芽葉性狀調查 單位:g、cm

      項目
      品種
      春茶 夏茶 秋茶 芽重合計 與福鼎大白對比% 芽長合計 與福鼎大白對比%
      百芽重 新稍長 百芽重 新稍長 百芽重 新稍長
      五峰
      柳葉早
      65.2 10.5 87.0 8.4 26.0 4.0 178.2 +29.13 22.9 +11.17
      福鼎
      大白
      49.0 9.3 59.0 7.7 30.0 3.6 138.0   20.6  
      與CK+— +16.2 +1.2 +28.0 +0.7 —4.0 +0.4 +40.2   +2.3  

      該單株為灌木型,樹高170 cm,樹幅200 cm。葉長13 cm—17 cm,葉寬4.3 cm—5.5cm,葉長寬比3:1,披針型。葉脈9—11對,中葉類。葉面微隆,葉尖銳尖,葉緣微波,鋸齒淺、疏,茸毛多,芽葉黃綠,葉長于芽,而且持嫩性較強。區(qū)試結果:一芽三葉比福鼎大白茶重,發(fā)芽密度比福鼎大白茶稀,屬重芽型品種。

      2.2新梢物候期

      五峰柳葉早新梢物候期比較:

      表3 新梢物候期比較

      項目品種

      發(fā)芽時間 年底休止期
      (月日)
      萌芽期(月日) 一芽一葉(月日) 一芽三葉(月日)
      五峰柳葉早 0314 0318 0402 1201
      福鼎大白 0404 0406 0415 1121
      備 注 1983年五峰茶科所觀察

      日均大于10℃的有效積溫,五峰柳葉早一芽一葉期22.3℃,一芽二葉期35.4℃,

      一芽三葉期69.2℃。福鼎大白茶一芽一葉期43.5℃,一芽二葉期65.5℃,一芽三葉期84.6℃。

      春季茶樹發(fā)芽的早遲主要決定于品種的有效積溫,上屬表明:五峰柳葉早有效積溫與福鼎大白茶相比,一芽一葉期有效積溫比福鼎大白茶低15.2℃,一芽二葉期低30.1℃,一芽三葉期低15.4℃。早生性狀明顯。因此,在正常氣溫條件下,3月中旬可采芽茶,比福鼎大白早6-8天。2003年3月上旬五峰連續(xù)7天低溫的情況下,4月6日五峰柳葉早大多是一芽四葉,而福鼎大白茶一般在一芽三葉,少數達到一芽四葉。

      2.3鮮葉產量

      表4 區(qū)試鮮葉產量比較 單位:KG

      產量
      品種
      重 復 次 加權年
      平均產量

      與福鼎
      大白比較

      I
      五 峰
      柳葉早
      16.73 18.92 14.53 16.73 112.96
      福鼎大白 14.24 13.82 16.37 14.81 100

      經分析,五峰柳葉早比地照福鼎大白茶增產12.96%,增產效果明顯。同時在全省參加區(qū)試的11個品種中,五峰柳葉早平均產量高于福鼎大折茶居第三位。

      2.4制茶品質

      五峰柳葉早省區(qū)試三年感觀審評綜合得分

      表5 制茶品質感觀審評分析

      項 目
      品 種
      綠 茶 紅 茶
      品質評語 得 分 品質評語 得 分
      五峰柳葉早 嫩綠明亮、栗香、鮮尚爽 88.83 尚烏潤、紅尚艷、甜香尚持久、尚濃 91.0
      福鼎大白茶CK 黃綠明亮、栗香、醇厚 88.17 尚烏潤、紅亮、甜香尚持久、尚濃厚 91.0

      2003年4月8日,五峰柳葉早現場采制的毛茶進行品審,其外形條索緊結有毫,色澤翠綠尚油潤,湯色清澈明亮,滋味鮮醇,香氣栗香持久,葉底嫩綠明亮。

      2003年4月12日在宜昌經汪用文、陳宗懋、李傳友、陳傳友、朱洪敏、宗慶波等11人共同對五峰柳葉早綠毛茶品質進行鑒定:外形色澤尚翠綠,條索扃平尚直,香氣栗香尚持久,湯色清澈黃綠明亮,滋味鮮醇,葉底嫩綠勻整,得分94。1分。

      2003年4月中旬,宜昌市評選十大名茶,五峰縣茶科所用五峰柳葉早制作的“水仙茸勾”名茶獲宜昌市十大名茶。

      2.5主要生化成份

      2000年5月五峰柳葉早由中國茶科所進行測試,其結果為:氨基酸3.5%,咖啡堿4.3%,水侵出物43.5%,茶多酚27.4%,酚/氨比為7.83。2003年5月8日“中茶所”檢測一芽一葉開展結果為:水浸出物42.7%,茶多酚25.9%,咖啡堿3.6%,氨基酸6.3%,酚/氨比為4.11!吨袊铇淦贩N》介紹福鼎大白茶含茶多酚16.2%,酚/氨比為3.71。五峰柳葉早與福鼎大白茶相比茶多酚含量高出59.88%以上。測試結果表明:五峰柳葉早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含量都高。是紅、綠茶兼制,品種優(yōu)良的物質基礎。

      2.6抗性(抗寒、抗旱、抗病蟲)比較

      根據省區(qū)試及縣茶科所五峰柳葉早原始材料與福鼎大白比較,石橋溝村所建5.5畝母本園與福鼎大白(我縣2001年秋冬、2002年夏季干旱和2003年3月上旬的低溫,近幾年夏秋茶小綠葉蟬的危害)比較,其抗寒、抗旱、抗小綠葉蟬的能力與福鼎大白茶無明顯差異抗逆性比較強。

      2.7五峰柳葉早繁育與應用情況

      五峰柳葉早從1998年開始扦插繁育建兩用雷鋒(母本園、生產園),至2001年底共扦插5.5萬株,因缺乏扦插及扦插后的管理經驗,其扦插成活率90%,出園率80%,已建兩用園5.5畝,2002年秋季又扦插2.2萬株,今年秋季可再建母本園4畝。-

      結論

      五峰柳葉早屬灌木型,中葉類,早生種,成葉披針形,似柳葉故名“柳葉早”。一芽一葉期比國家級早芽種福鼎大白茶(CK))早6-8天,芽葉黃綠,生長勢強,分枝較直立。具有一定的抗旱、寒和病蟲害能力,5年生茶樹比CK種增產12。96%;酚/氨比4.11, 制綠茶嫩綠明亮,栗香,尚鮮爽;制紅茶湯色紅尚艷,甜香尚持久,是較理想的綠、紅茶兼用品種。

      “種子工程”在農業(yè)生產上屬高科技領域。茶樹品種是茶葉生產上最基本、最重要的生產資料。五峰柳葉早是我縣于1979年第一次開展地方茶樹良種資源調時發(fā)現的單株。選育工作由縣茶業(yè)局課題組主持完成。

      (本文刊登于淅江<茶苑>2003年第2期)。

      主要參考文獻:

      1、賈尚志 饒輝福等 湖北省茶樹種質資源鑒定及利用 茶葉 1999(1)15-17

      2、湖北省果茶所 鄂西南茶樹地方品種資源及利用 茶葉通報 1980(2.3)49-52

      3、李傳友 湖北茶樹地方品種資源調查及利用初報 茶葉通通訊 184(2)34-37

      4、縣畜特局 五峰縣茶樹地方品種資源調查和利用(小結)打印材料 1986.1.16

      5、覃士才 五峰柳葉早無性系茶樹品種選育工作總結 貴州茶葉 2002(2)10-12

      二OO三年九月九日

      作者簡介:

      覃士才,男,土家族,高級農藝師。中共黨員。1949年2月生。湖北五峰長樂坪蘇家河村人,F任五峰上家族自治縣農業(yè)局副總農藝師。l968年1 2月畢業(yè)于“廣東茶葉技術學!辈⒓庸ぷ。1987年12月“北京人文函授大學一一農經系”畢業(yè)。歷任五峰土家族自治縣采花鄉(xiāng)科技副鄉(xiāng)長,縣畜牧特產局黨委委員、副局長,副總農藝師(黨委委員),縣農牧業(yè)局黨委委員、副局長,并兼任首屆縣特產技術推廣中心(現為縣茶業(yè)局)主任,縣茶業(yè)局黨支部書記、副局長。曾當選為中共采花鄉(xiāng)第二次、五峰縣第七次、宜昌市第二次黨代會代表。宜昌市第二、三屆(1997—2006年共兩屆)政協委員,宜昌市第三、四、五屆(1995—2006年共三屆)優(yōu)秀專家,縣、市優(yōu)秀共產黨員,縣專業(yè)技術拔尖人才,“科技興縣十大標兵”,市科協“一大”、“二大”、省科協“五大”代表,F為中華茶人聯誼會理事,中國茶業(yè)學會會員。省科協授予的“燎原工程”先進個人,獲省科委等13家授予的“科技進步獎”、“科技服務獎”,獲省農業(yè)廳授予的“八五”期間全省名優(yōu)茶葉生產技術推廣先進個人,“八五”期間全省特產技術推廣先進個人、全省“特級制茶能手”等榮譽稱號。屬獲湖北省人民政府專項津貼的省管茶葉專家。據悉個人生平或傳略已被收入《五峰群英譜》,《中國勞模風采》、《中華茶人詩描》、《中國專家人名大典》、《世界優(yōu)秀專家名人大典》等十幾部名典、大典、辭典及以及《五峰黨建網》、《三峽科技網》、《中國名人網》、《中國科技創(chuàng)新網》、《世界優(yōu)秀專家網》等多家網站中。2001年l 2月23日至2002年元月7日應香東茶場劉萬學的邀請,赴蒙古國考察茶葉市場。2006年8月11 日至2 3日我隨宜昌委市組織部組織的專家組出境度假考察到了“新馬泰港澳”。

      文章錄入:zgkjcx    責任編輯:zgkjcx 
    1. 上一篇文章:

    2. 下一篇文章:
    3.  

      關于我們 | 加入收藏 | 聯系我們 | 設為首頁 | 廣告說明 | 合作項目

      名稱:科技創(chuàng)新網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13040577號-2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45251號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E-Mail:zgkjcx08@126.com
      中文字幕日本视频精品一区,99re66热这里精品7,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亚洲无码潮吹精品视频 亚太影院 柯西贝尔-游戏赚网 96热在这里只有免费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