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簡介: 芒苞草科是我國植物分類學家高寶莼研究員首次建立的第一個新科,是我國的特有科植物,是國家首批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植物(Ⅱ級),是一個十分古老而狐立的類群,具有重大的科學價值,是科學上的一個重大發(fā)現(xiàn),該項成果代表了植物學領域的國際領先水平,F(xiàn)已被分子生物學所證實。得到了國內外植物學家們的承認,其文獻廣泛被引證。芒苞草科已寫入國際植物分類學最高水平的《維管植物科屬》專著中。芒苞草科是編寫《四川植物志》過程中在橫斷山發(fā)現(xiàn)的新植物,這是一種形態(tài)特殊的單子葉小型草本植物,以它為基礎建立一個新的單種科--芒苞草科。其分布也局限于四川西部和西藏東南部的狹小地區(qū)。單子葉植物新科的發(fā)現(xiàn)在我國種子植物區(qū)系研究中尚屬罕見。本項目先后完成了芒苞草的形態(tài)分類學、解剖學、細胞學、胚胎學、孢粉學以及生態(tài)學等方面的研究,獲得了芒苞草科在以上各學科的第一手資料,這些文章不僅被國外權威只讀光盤(CD-ROM)數(shù)據庫BA,生物文摘(美國)全部摘錄收藏,而且還被國際農業(yè)情報三大體系之一的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所屬的AGRIS情報體系所編輯,在羅馬出版的英文版"AGRINDEX"上刊出。此后英國、德國、日本、巴西等國植物學家要求合作開展有關細胞、分植生物、植物化學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世界最著名的系統(tǒng)學家Prof.Dr.K.Kubitzki要求將芒苞草科收入他主編的世界維管植物科屬《The Families and Genera of Vascular Plants》中。中國科學院外藉院士、美國密蘇里植物園主任Peter H.Raven博士,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吳征鎰院士,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洪德元、王文采院士等國內外植物學權威先后對本科的發(fā)現(xiàn)給予了正面評述。
主要發(fā)現(xiàn)點:
1、第一個中國人首次發(fā)現(xiàn)和建立的第一個新科自1753年林奈(Linn)創(chuàng)立經典植物分類學以來,我國還未有植物學家建立新科的歷史。隨著國際上廣泛采集與調查研究,現(xiàn)代幾乎難以見到新科的發(fā)現(xiàn)。芒苞草科的發(fā)現(xiàn)將我國植物分類學由屬、種的水平提高到科一級的最高研究水平,填補了空白,結束了沒有中國植物學家建立新科的紀錄(高寶莼,1989,1993;P.C.Kao and K.Kubitzki,1998; H.-D.Behnke and P.C.Kao,2000)。
2、芒苞草科為大陸飄移、板塊學說提供了佐證芒苞草科是橫斷山區(qū)的特有科,橫斷山區(qū)是勞亞古陸,岡瓦納古陸和蒂錫斯海相互交替的過渡地帶,芒苞草科就是在這一特殊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特殊類群。橫斷山是地球上獨一無二的王國,這里是解決生物學、地學等學科重大理論問題的關鍵地區(qū),是生物學家們所矚目的地方。大熊貓的家鄉(xiāng)座落在世界最高和最年輕的青藏高原的外圍,而芒苞草卻在這里安家落戶。芒苞草的發(fā)現(xiàn)揭開了生命與地球的奧秘,為大陸飄移、板塊學說提供了佐證(高寶莼,1989,1993;P.C.Kao and K.Kubitzki,1998; H.-D.Behnke and P.C.Kao,2000)。
3、芒苞草科是解決物種起源、區(qū)系發(fā)生的一把金鑰匙芒苞草是在中生代以前,古南大陸(岡瓦納古陸)解體,非洲和南美洲分離時遺留下來的一個孑遺植物,它與產于南半球(非洲、南美洲、馬達加斯加、阿拉伯)的翡若翠科近緣,互為姐妹群,這種跨三洲和南、北半球的洲際間斷分布,特別引人注目。這種分布格局對于研究物種起源和區(qū)系發(fā)生有重大的價值(高寶莼,1989,1993;P.C.Kao and K.Kubitzki,1998; H.-D.Behnke and P.C.Kao,2000)。
4、從不同水平研究了芒苞草科的分類地位,理順了芒苞草科與翡若翠科互為姐妹群的親緣關系,確認了芒苞草科的成立。當前國際上最先進的四個現(xiàn)代植物分類系統(tǒng),即Cronquist(1981,1988),Dahlgren(1981,1983),Takhtajan(1980,1987)和Thorne(1983,1992)。我們在研究芒苞草屬的分類位置與近緣科之間的演化關系時,采用了他們的研究方法,開展了比較胚胎學、解剖學、植物化學,以及rbcL篩管分子質體等超微結構等方面的研究,并對大量的新資料和證據,進行了性狀分析,以及外類群的比較,作出譜系分支圖,從而確認了芒苞草科的成立。(高寶莼,1989,1993;P.C.Kao and K.Kubitzki,1998; H.-D.Behnke and P.C.Kao,2000)。
主要完成人:
1. 高寶莼高寶莼 聯(lián)系人及電話 高寶莼 028-85242551,13018248765
2. 單位電話 028-85242551,13018248765 傳 真 028-85222753
作者在編寫《四川植物志》蔦尾科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芒苞草,為了弄清楚這個存疑種的分類地位,親自步入深山老林,登上峻嶺高原作考察,孜孜不倦地鑒定植物,考證文獻。先后去四川西部和西藏調查芒苞草達10余次。并將這個新植物命名為石蒜科一新屬--芒苞草屬,并以它為基礎建立了芒苞草科。此后又和國內外同行合作,開展了更深入的研究,特別是得到世界上最著名的系統(tǒng)學家、頂級權威K.Kubitzki、分子生物學家H.-D.Behnke的支持和合作,完成了芒苞草科的系統(tǒng)學研究,確認了芒苞科的成立。芒苞草科的研究,經歷了二十余年的風風雨雨、曲折和坎柯,付出了畢生的精力和心血,只有敢于犧牲自我,才能頂住和戰(zhàn)勝來自各個方面的逆流,保衛(wèi)住了這一科研成果。
10篇代表性論文:
1. 石蒜科-新屬(芒苞草屬)/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植物分類研究
2. 芒苞草的群落學特征和花粉形態(tài)/云南植物研究
3. 芒苞草科-單子葉植物的一個新科/四川植物研究
4. 芒苞草科-單子葉植物的一個新科/四川植物志
5. 芒苞草形態(tài)學和胚胎學研究Ⅰ,營養(yǎng)器官形態(tài)解剖學研究/四川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6. 芒苞草的細胞學研究/植物分類學報
7. Acanthochlamydaceae/The families and genera of uascular plants
8. 芒苞草科-單子葉植物一個新科的確認兼論其系統(tǒng)位置/云南植物研究
9.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of Velloziacea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sieve-element plastids and rbcL sequence data/ 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10. Chemical constituent of Acanthochlamys bracteata/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