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錦繡谷小道西行約500米即可到達(dá)仙人洞。洞系自然風(fēng)化天生石洞,高6米,寬12米,深14米。洞頂為參差如手指的巖石覆蓋,形似佛手,故又名“佛手巖”;洞外石上“佛手巖”三字乃南宋寶佑三年(公元1255年)所刻。洞中有清泉自洞頂石縫流出,名“一淌泉”。泉下有池,圍以石欄。因泉水甘冽,千年不涸,被人稱為“洞天玉液”。泉邊“山高水滴千年不斷,石上清泉萬石長流”一聯(lián)正是其寫照。至清代,佛手巖才成為道家的洞天福地,改稱“仙人洞”。洞中央有座石雕純陽殿,內(nèi)置呂洞賓塑像。洞右邊的“太上老君殿”則是道教始祖李聃的殿堂。據(jù)史書記載,呂洞賓確有其人,他“曾拜潯陽(今九江)令”,原名李瓊。戰(zhàn)亂中,由于四子皆亡,僅存夫婦二人,故改稱“呂”,住在山中,乃名“巖”。夫婦在洞中修煉時相敬如賓,后人遂稱其為“呂洞賓”,F(xiàn)存“稱師亦稱祖,是道仍是儒”的呂仙塑像和神龕是70年代后重新修建的。 由仙人洞左側(cè)拾級前行,松杉挺拔,并列兩旁。前一圓門,門外三尺處即是懸崖。巖壁間一石凌空突起,形如蟾蜍,名“蟾蜍石”。石隙縫中,一勁松插石而生,是為“石松”。錦繡谷中云霧騰起時,石松飄忽隱現(xiàn),如臨仙境。石上“縱覽云飛”、“豁然貫通”等鐫刻,出于名人之手,有畫龍點睛之妙。立于石上,似入云層之中,如離石而飛起。 仙人洞北一小路,與錦繡谷小道相接,兩旁盡是懸崖與竹林,名“仙路”。循“仙路”前行,可欣賞路旁懸崖上諸多摩巖石刻,著名者有“竹林寺”、“云!、“天在山中”、“同舟共濟(jì)”等。路邊貼近壑谷一段有“訪仙亭”、“游仙石”諸勝,傳為明太祖朱元璋派使臣訪恩人周顛仙之地。其中,游仙石為一突兀巨石,丹崖懸空,在此縱覽錦繡谷全景,氣勢極其壯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