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 中國科技創(chuàng)新網(wǎng) > 文章中心 > 創(chuàng)新人物百科 > 資源環(huán)境 > 文章正文
      專家信息 科學研究 論文專著 榮譽獎勵 學術交流 國際合作 媒體報道

      專家信息:


      劉俊國,男,1977年2月19日出生于山東萊蕪市,漢族,中共黨員�,F(xiàn)任北京林業(yè)大學自然保護區(qū)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優(yōu)勢學科創(chuàng)新平臺生態(tài)系統(tǒng)保護子平臺學術帶頭人。

      教育經(jīng)歷:   

      1999年畢業(yè)于華北水利水電學院農田水利工程專業(yè),獲工學學士學位。   

      2002年畢業(yè)于UNESCO-IHE(荷蘭),獲工學碩士學位。   

      2007年畢業(yè)于瑞士聯(lián)邦理工學院(ETHZ)環(huán)境科學專業(yè),獲理學博士學位。

      工作經(jīng)歷:   

      2002年聯(lián)合國開發(fā)計劃署水資源綜合管理能力建設秘書處助理。   

      2002-2003年國際水利環(huán)境工程學院科研助理。   

      2005年美國黑土地科研與擴展中心(Blackland Research and Extension Center)訪問學者。   

      2007-2009年瑞士聯(lián)邦環(huán)境科學技術研究所科學家(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Aquat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awag, Switzerland)。   

      2009年-至今國際應用系統(tǒng)分析研究所客座研究員(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Applied Systems Analysis, IIASA, Austria)。   

      2009年-至今北京林業(yè)大學教授。

      社會兼職:   

      1、Science期刊評審專家。   

      2、國際雜志《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編輯。   

      3、國際應用系統(tǒng)分析研究所(IIASA)客座研究員。   

      4、IIASA科研規(guī)劃協(xié)調委員會委員。   

      5、國際水資源系統(tǒng)委員會(ICWRS)委員。   

      6、國際水足跡網(wǎng)絡(WFN)同行評議委員會委員。   

      7、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署國際可持續(xù)資源管理專家團首席專家。   

      8、中國環(huán)境與發(fā)展國際合作委員會中方專家、支持專家。   

      9、中國自然資源學會水資源專業(yè)委員會委員。

      主講課程:   

      1. 專業(yè)英語   

      2. 濕地保護與管理   

      3. Globa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1、水文學與水資源(包括水足跡)   

      2、生態(tài)服務與管理   

      3、濕地保護與管理   

      4、水和糧食安全

      主持科研項目情況: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培育項目“黑河流域藍綠水研究”   

      2、國家林業(yè)公益性行業(yè)科研專項項目“基于閾值理論的濕地生態(tài)退化與生態(tài)需水研究”   

      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項目“基于灰水足跡的水資源短缺評價”   

      4、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中國河流生態(tài)系統(tǒng)退化機理研究”   

      5、北京科委重大課題“永定河生態(tài)服務價值及目標體系研究”   

      6、林大杰出人才培育專項計劃“河流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退化機理及生態(tài)修復目標體系研究”   

      7、林大科技創(chuàng)新計劃“內陸河流域藍綠水時空分布研究”   

      8、第六期歐盟研究與發(fā)展框架計劃基金資助項目“Global Earth Observation – Benefit Estimation: Now, Next and Emerging” (GEOBENE) (課題負責人)

      論文專著:


      在多家SCI雜志上發(fā)表論文20余篇。包括在全球排名第三的綜合類學術刊物PNAS上發(fā)表原創(chuàng)性文章1篇,在Science和Nature發(fā)表通訊文章3篇,在水資源領域核心刊物Water Resources Research、Journal of Hydrology、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上發(fā)表文章4篇。文章被SCI論文引用300余次,所發(fā)表文章被Nature他引2次,被Science他引1次, 被PNAS他引5次。截至2012年4月份在Scopus數(shù)據(jù)庫中H-index=12(至少12篇文章分別被引用至少12次)�?蒲谐晒弧禨cience News》和《National Geographic》等國際知名雜志以及《中國日報》(英文版)、《神州學人》等國內著名媒體報道。

      發(fā)表英文論文:

      1. Liu J., Liangzhi You, Manouchehr Amini,Michael Obersteiner, Mario Herrero, Alexander J.B. Zehnder, Hong Yang . 2010. A high-resolution assessment on global nitrogen flows in cropland. PNAS. 107(17): 8035- 8040.

      2. Liu J. and Savenije H.H.G., 2008. Time to break the silence around virtual-water imports. Nature 453 (7195) : 587.

      3. Liu J. , Yang H., Savenije H.H.G., 2008. China’s move to higher-diet hits water security. Nature 454 (7203): 397.

      4. Liu J. and Yang H., 2009. China fights against statistical corruption. Science. 325: 675-676.

      5. Liu J. and Yang H., 2010. Spatially explicit assessment of global consumptive water uses in cropland: green and blue water. Journal of Hydrology, 384(3-4)187-197.

      6. Gaurav Srivastava, Sudhindra N. Panda, Pratap Mondal, Junguo Liu. 2010. Forecasting of rainfall using ocean-atmospheric indices with a fuzzy neural technique. Journal of Hydrology, 395: 190-198.

      7. Liu J., A. J. B. Zehnder, and H. Yang, 2009. Global consumptive water use for crop production: The importance of green water and virtual water.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45, W05428, doi:10.1029/2007WR006051.

      8. Steffen Fritz, Liangzhi You, Andriy Bun, Linda See, Ian McCallum, Christian Schill,Christoph Perger, Junguo Liu, Matt Hansen, and Michael Obersteiner, 2011. Cropland for sub‐Saharan Africa: A synergistic approach using five land cover data sets.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38, L04404, doi:10.1029/2010GL046213.

      9. Liu J., Williams J.R., Wang X., Yang H., 2009. Using MODAWEC to generate daily weather data for the EPIC model. Environmental Modelling & Software 24(5): 655-664.

      10. Liu J. , 2009. A GIS-based tool for modelling large-scale crop-water relations. Environmental Modelling & Software 24(3): 411-422.

      11. Liu J. , 2009. Consumptive water use in cropland and its partitioning: a high-resolution assessment.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E: Technological Sciences 52 (11): 3309-3314.

      12. Yang H., Zhou Y., Liu J. , 2009. Land and water requirements of biofuel and implications for food supply and the environment in China. Energy Policy 37: 1876-1885.

      13. Liu J. , Fritz S., van Wesenbeeck C.F.A., Fuchs M., Obersteiner M., Yang H., 2008. A spatial explicit assessment of current and future hotspots of hunger in Sub-Saharan Africa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change.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64 (3-4): 222-235.

      14. Liu J. , Savenije H.H.G., 2008. Food consumption patterns and their effect on water requirement in China. 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 12: 887-898.

      15. Liu J. , Zehnder A.J.B., Yang H., 2008. Drops for crops: modelling crop water productivity on a global scale. Global NEST Journal 10 (3): 295-300.

      16. Wang X., Zhong X., Liu S., Liu J. , Wang Z., Li M., 2008. Regional assessment of environmental vulnerability in the Tibetan Plateau: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 new method.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72 (10): 1929-1939.

      17. Liu J. , Jimmy R. Williams, Zehnder A.J.B., Yang H., 2007. GEPIC-modelling wheat yield and crop water productivity with high resolution on a global scale. Agricultural Systems 94 (2): 478-493.

      18. Liu J. , Wiberg D., Zehnder A.J.B., Yang H., 2007. Modelling the role of irrigation in winter wheat yield and crop water productivity in China. Irrigation Science 26 (1):21-33.

      19. Liu J. , Zehnder A.J.B., Yang H., 2007. Historical trends in China’s virtual water trade. Water International. Vol. 32 (1):78-90.

      20. Liu J. , Savenije H.H.G., Xu J., 2003. Water as an economic good and water tariff design - comparison between IBT-con and IRT-cap.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The Earth 28 (4-5):209-217.

      21. Liu J. , Savenije H.H.G., Xu J., 2003. Forecast of water demand in Weinan City in China using WDF-ANN.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The Earth 28 (4-5):219-224.

      發(fā)表中文論文:

      [1]劉俊國,崔文惠,田展,賈金霖.漸進式生態(tài)修復理論[J].科學通報,2021,66(09):1014-1025.

      [2]張如強,劉俊國,冒甘泉,王麗.基于改進RVA法的黑河上游水文情勢變化分析[J].干旱區(qū)研究,2021,38(01):29-38.

      [3]劉俊國,趙丹丹.“量-質-生”三維水資源短缺評價:評述及展望[J].科學通報,2020,65(36):4251-4261.

      [4]張宗勇,劉俊國,王凱,田展,趙丹丹.水-糧食-能源關聯(lián)系統(tǒng)述評:文獻計量及解析[J].科學通報,2020,65(16):1569-1581.

      [5]劉俊國,趙丹丹,葉斌.雄安新區(qū)白洋淀生態(tài)屬性辨析及生態(tài)修復保護研究[J].生態(tài)學報,2019,39(09):3019-3025.

      [6]王雅潔,劉俊國,趙丹丹.基于水足跡理論的水資源評價——以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qū)為例[J].水土保持通報,2018,38(05):213-219.

      [7]孟瑩,劉俊國,王佳,冒甘泉,王凱,王子豐,王萌.面向生態(tài)文明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2017年第九屆國際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大會述評[J].生態(tài)學報,2018,38(11):4088-4095.

      [8]王勤勤,劉俊國,趙丹丹.京津冀地區(qū)主要農作物生產水足跡研究[J].水資源保護,2018,34(02):22-27+33.

      [9]張信信,劉俊國,趙旭,管英杰.黑河流域產業(yè)間虛擬水轉移及其關聯(lián)分析[J].干旱區(qū)研究,2018,35(01):27-34.

      [10]胡彬,劉俊國,趙丹丹,趙旭.基于水足跡理念的水資源短缺評價——以2022年冬奧會雪上項目舉辦地為例[J].灌溉排水學報,2017,36(07):108-116.

      [11]張如強,高紅凱,劉俊國,田勇.不同目標函數(shù)對水文模型模擬效果影響研究[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17(04):106-111.

      [12]柳雅文,趙旭,劉俊國.天津市最終產品本地用水量測度及其驅動機理研究[J].資源科學,2016,38(10):1913-1924.

      [13]倫飛,劉俊國,張丹.1961-2011年中國農田磷收支及磷使用效率研究[J].資源科學,2016,38(09):1681-1691.

      [14]馬坤,張穎,唐素賢,劉俊國.若爾蓋高寒濕地土壤全氮空間分布特征[J].生態(tài)學雜志,2016,35(08):1988-1995.

      [15]劉瑜潔,劉俊國,趙旭,張穎.京津冀水資源脆弱性評價[J].水土保持通報,2016,36(03):211-218.

      [16]唐素賢,馬坤,張英虎,劉俊國.若爾蓋高寒濕地蓄水能力評估[J].水土保持通報,2016,36(03):219-223.

      [17]劉培斌,沈來新,劉俊國,高曉薇,王國青.基于生態(tài)服務價值的永定河(北京段)生態(tài)修復效果評價[J].水利水電技術,2016,47(04):9-13.

      [18]趙丹丹,劉俊國.鄱陽湖湖濱地區(qū)漁業(yè)產量與結構變化研究[J].水產科學,2015,34(06):335-343.

      [19]劉清影,劉俊國,王秀英.APEX模型在黃旗海流域的適用性研究[J].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2014,28(09):185-190.

      [20]張淼,劉俊國,趙旭,陳忞忞.基于景觀開發(fā)強度法的濕地健康變化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4,21(03):157-162.

      [21]陳忞忞,劉俊國.黃旗海流域景觀格局動態(tài)分析[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4,29(03):165-170+182.

      [22]趙丹丹,劉俊國,趙旭.基于效益分攤的水電水足跡計算方法——以密云水庫為例[J].生態(tài)學報,2014,34(10):2787-2795.

      [23]曾昭,劉俊國.北京市灰水足跡評價[J].自然資源學報,2013,28(07):1169-1178.

      [24]臧傳富,劉俊國.黑河流域藍綠水在典型年份的時空差異特征[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2013,35(03):1-10.

      [25]蔡振華,沈來新,劉俊國,趙旭.基于投入產出方法的甘肅省水足跡及虛擬水貿易研究[J].生態(tài)學報,2012,32(20):6481-6488.

      [26]劉旭,趙桂慎,鄧永智,高鵬杰,陳妍,劉俊國,張振明,劉培斌,趙月芬,楊毅.基于GIS技術的區(qū)域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價值動態(tài)評估方法研究[J].生態(tài)經(jīng)濟(學術版),2012(01):375-380.

      [27]劉旭,鄧永智,趙桂慎,陳妍,劉俊國,張振明.基于TM遙感技術的區(qū)域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價值動態(tài)評估方法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1,21(S2):55-60.

      [28]劉旭,趙桂慎,鄧永智,陳研,劉俊國,張振明,趙月芬,楊毅,魏煒,劉培斌.基于TM遙感技術的永定河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價值評估模型及應用[J].水生態(tài)學雜志,2011,32(05):6-12.

      [29]于淼,魏源送,劉俊國,劉培斌,張振明,魏煒,王亞煒,鐘佳,楊勇,肖慶聰,郁達偉,鄭祥.永定河(北京段)水資源、水環(huán)境的變遷及流域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對其影響[J].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11,31(09):1817-1825.

      [30]鐘佳,魏源送,王亞煒,于淼,楊勇,肖慶聰,郁達偉,鄭祥,劉培斌,魏煒,劉俊國,張振明.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對永定河流域(北京段)與溫榆河流域地下水的影響分析[J].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11,31(09):1826-1834.

      [31]張振明,劉俊國.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價值研究進展[J].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11,31(09):1835-1842.

      [32]吳建寨,趙桂慎,劉俊國,姜廣輝,彭濤,劉旭.生態(tài)修復目標導向的河流生態(tài)功能分區(qū)初探[J].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11,31(09):1843-1850.

      [33]張振明,劉俊國,申碧峰,劉培斌,魏煒,高鵬杰,張藝.永定河(北京段)河流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價值評估[J].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11,31(09):1851-1857.

      [34]彭濤,張振明,劉俊國,許等平,趙桂慎.基于生態(tài)服務功能的北京永定河生態(tài)修復目標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0,26(20):287-292.

      榮譽獎勵:


      1、2012年獲第三屆“尋找青年科學之星”環(huán)境科學領域金獎。   

      2、2011年獲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一等獎。   

      3、2011年獲ProSPER Net—Scopus青年科學家獎,并獲“生物多樣性與自然資源管理”領域全球唯一冠軍。   

      4、2009年獲歐洲地理協(xié)會“杰出青年科學家獎”(全球首位榮獲此獎的水文學家)。   

      5、2009年獲斯德哥爾摩國際水資源研究所 “世界水周最佳報告獎”。   

      6、2011年獲科學中國人年度人物及杰出青年科學家獎。   

      7、2010年獲北京林業(yè)大學科技論文一等獎。   

      8、2006年獲中國國家留學基金委“國家優(yōu)秀自費留學生獎學金”。   

      9、2005年World Science Forum Sponsorship for World Science Forum 2005, Budapest, Hungary.匈牙利,布達佩斯。   

      10、2004年UNESCO Sponsorship for 1st General Conference of WAYS (World Academy of Young Scientists), Marrakech, Morocco. 摩洛哥,馬拉喀什,第一屆世界青年科學家學院,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獎學金。   

      11、2004年Asia-Europe Foundation (ASEF) Sponsorship for Asian Scientists.  亞歐基金,亞洲科學家獎學金。   

      12、2002年荷蘭交通、公共工程與水資源部,國際水與人類安全研討會團隊獎。   

      13、2000-2002年MSc grant from DGIS Scholarship (Netherlands Directorate General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學術交流:


      1、2012 UK(英國): Oral presentation on “Virtual Water Trade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in China”. Planet Under Pressure Conference. 26-29 March 2012.   

      2、2012 North Korea(北朝鮮): Oral presentation on “Ecosystem Services and Management for Human Well-being: Case Studies from China”. Seminar for Forest and Landscape Restoration, Pyongyang, 6-13 March 2012. [Sponsored by AAAS]   

      3、2011 China(中國): Oral presentation on “A high-resolution assessment on global nitrogen flows in cropland”. Science Forum 2011: The Agriculture-Environment Nexus, Beijing, 17-19 October 2011.   

      4、2011 Israel(以色列): Invited Speaker on “Efficient Water and Fertilizer Management for Global Food Security”. The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 Israel. 4-5 Oct 2011.   

      5、2011 The Netherlands(荷蘭):Invited speaker on “Colorful water research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water scarcity” at the University of Twente, the Netherlands, 19 September 2010.   

      6、2011 China(中國): Oral presentation on “Blue and green water uses in the context of climate change”. The 8th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Landscape Ecology World Congress, Beijing, 18-23 August 2011.   

      7、2011 Germany(德國): Invited Speaker on “’Colourful’ water research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water scarcity”.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Meteorology, Hamburg, Germany. 9-12 August 2011.   

      8、2011 Sweden(瑞典): CCICCED Writing Workshop on China’s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Outlook Feasibility Study, Stockholm Environment Institute, Stockholm, Sweden, July 2011.   

      9、2011 Philippines(菲律賓): Oral presentation on “Water and ecosystem service research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SPER-Net-Scopus Young Scientist Award Symposium and Award Ceremony. The University of the Philippines, Manila. 13 July 2011.   

      10、2011 France(法國): CCICCED Workshop on China’s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Outlook Feasibility Study, OECD, Paris, France, May 2011.   

      11、2011 Austria(奧地利): Oral presentation on “Understanding water-agriculture-human interrelations with an ecosystem service approach”. 3rd International Multidisciplinary Conference on Hydrology and Ecology, Vienna, 2-5 May 2011.   

      12、2011 Denmark(丹麥): Oral presentation on “water footprint in the governmental context: a case study of China”. International Resource Panel ‘Water Footprint and Accounting’ Writing Workshop, Copenhagen, 4-6 April 2011.   

      13、2011 Sweden(瑞典): Oral presentation on “a high-resolution assessment on global nitrogen flows in cropland”. Workshop on “Agriculture and the planetary boundaries”, Stockholm University, Stockholm, Sweden, 24-25 January 2011.   

      14、2010 The Netherlands(荷蘭): Invited speaker on “Virtual water assessment: from global to local” at the Strategic Workshop on “Accounting for water scarcity and pollution in the rule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organized by University of Twente and UNEP,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25-26 November 2010.   

      15、2010 Sweden(瑞典): Invited speaker on “Water footprint in China” at the Start-up Meeting for Second Report ‘Water Accounting and Footprinting” of UNEP, Stockholm, Sweden, 7 September 2010.   

      16、2010 Sweden(瑞典): Invited speaker on “Water footprint assessment: from global to local” at the Annual Partner Forum of the Water Footprint Network (WFN), Stockholm, Sweden, 9 September 2010.   

      17、2010 Republic of Korea(韓國): Invited speaker on “Investigation in Forest and Water Relations with an Emphasis on China” at the XXIII IUFRO World Congress “Forests for the Future: Sustaining Society and the Environment”, Seoul, Republic of Korea, 23-28 August 2010.   

      18、2010 Germany(德國): Invited speaker on “Large-scale hydro-engineering project in China” at the workshop on “Sustainable water management: linking regional and global options”, Potsdam Institute for Climate Impact Research (PIK), Potsdam, Germany, 8-9 July 2010.   

      19、2010 Belgium(比利時):  Invited speaker on “Forest and Water Relations” at the think-tank meeting on water footprint, WWF European Policy Office, Brussels, Belgium, 24 June 2010.   

      20、2009 Sweden(瑞典): Oral Presentation on “Applying water footprint in the Chinese governmental context” at the World Water Week. World Water Week. Stockholm, Sweden, 16-22 August 2009.   

      21、2009 Italy(意大利): Invited Guest at the “YPARD Business planning workshop”.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Rome, Italy, 24-26 August 2009.   

      22、2009 China(中國): Oral Presentaiton on “Ramsar convention’s water-related guidance and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flow in Ramsar resolutions”. Training course on environmental flows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Wuhan, Hubei, China, 15-20 June 2009.   

      23、2009 Austria(奧地利): Oral Presentation on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irrigation demand of major crops in China”. European Geosciences Union. Vienna, Austria, 19-24 April 2009.   

      24、2008 France(法國): Oral Presentation on “The impacts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on irrigation water requirement of wheat in China”. 13th IWRA World Water Congress. Montpellier, France, 1-4 Sep 2008.   

      25、2008 Kenya(肯尼亞): Oral Presentation on “Water and land demand of bioenergy and implications for food trade in China”. The 10th Biennial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Ecological Economics Conference. ISEE 2008 NAIROBI Applying Ecological Economics for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UNEP Headquarters, UN Gigiri Complex, Nairobi, Kenya, 7-11 Aug 2008.   

      26、2007 Greece(希臘): Session Chair and Oral Presentation on “Drops for crops: modeling crop water productivity on a global scale”.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os Island, Greece, 5-7 Sep 2007.   

      27、2007 Switzerland(瑞士): Oral Presentation on “Using an integrated assessment framework with respect to climate change: an example of wheat potential in Africa under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Wengen Workshop on Global Change Research: Climate Change and Desertification: Monitoring, Modelling and Forecasting, 10-13 Sep 2007.   

      28、2007 Switzerland(瑞士): Postal Presentation on “ Global consumptive water use for crop production: the importance of green water”. Latsis Symposium 2007: Research Frontiers in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ility. Zurich, Switzerland, 17-19 Sep 2007.   

      29、2007 USA(美國): Oral Presentation on “Real and virtual water flows under future land use and trade patterns”. Global Assessment: Bridging Scales and Linking to Policy. A joint workshop of The Integrated Assessment Society (TIAS) and the Global Water System Project (GWSP). Washington DC, USA, 9-11 May 2007.   

      30、2007 Switzerland(瑞士): Invited Guest at GEO Inland and Nearshore Coastal Water Quality Remote Sensing Workshop. Geneva, Switzerland, 27-29 Mar 2007.   

      31、2007 China(中國): Oral Presentation on “Food water sustainability: water availability, food production, and virtual water trad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Food and Water Sustainability in China 2007”. Macau, China, 18-19 Jan 2007.   

      32、2006 Germany(德國): Oral Presentation on “Feeding a growing human population accelerates local and global nutrient cycle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nvironmental Biotechnology, Leipzig, Germany, 9-13 Jul 2006.   

      33、2006 Germany(德國): Oral Presentation on “Global crop water productivity simulation for wheat – an application of the GEPIC model”. World Congress for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for a Better World (XVI CIGR), Bonn, Germany, 3-7 Sep 2006.   

      34、2005 Hungary(匈牙利): Invited Guest at World Science Forum 2005. “Knowledge, Ethics and Responsibility”. Budapest, Hungary, 9-12 Nov 2006.   

      35、2004 Morocco(摩洛哥): Invited Guest at The 1st General Conference of WAYS, Marrakech, Morocco, 11-13 Dec 2004.   

      36、2004 Sweden(瑞典): Invited Guest at Asia-Europe Environment Forum. 3rd Roundtable and EuroScience Open Forum 2004. Stockholm, Sweden. Aug 27-29.   

      37、2003 China(中國): Oral Presentation on “Virtual Water Trade in China”. 21st Century China Youth Water Forum. Nanjing, China, 3-5 Jan 2003.   

      38、2002 the Netherlands(荷蘭): Oral Presentation on “Salmon project on integrated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Water and Human (In)Security. The Hague, the Netherlands, 25 Jan – 22 Mar 2002.

      國際合作:


      主要合作單位:

      資料更新中……

      主要合作者:

      資料更新中……

      中文媒體報道:


      1、劉俊國:年輕學者待遇偏低 科研人才流失嚴重

      2、我校教師榮獲“尋找青年科學之星”金獎

      3、劉俊國:與“水”結緣

      4、專心學術,苦中作樂;投身科研,成就一生——專訪第一屆青年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一等獎獲得者劉俊國教授

      5、水文水資源專家劉俊國教授

      英文媒體報道:


      1、Outstanding Young Scientist Award 2009

        原文鏈接:http://www.egu.eu/awards-medals/award/arne-richter/2009/junguo-liu.html

      2、ProSPER.NET-Scopus YSA 2012

        原文鏈接http://asia.elsevier.com/elsevierdnn/ProSPERNETScopusYSA2012/tabid/1973/Default.aspx

      3、Science Diplomacy Delegation Visits DPRK for "Remarkable" Symposium on Land Use and Forests

        原文鏈接:http://www.aaas.org/news/releases/2012/0328dprk.shtml

      4、A thirst for meat: changes in diet, rising population may strain China's water supply

        原文鏈接:http://findarticles.com/p/articles/mi_m1200/is_3_173/ai_n24234046/

      5、Hunger hotspots of the future revealed

        原文鏈接:http://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mg20026803.600-hunger-hotspots-of-the-future-revealed.html

      6、Parched China to slash water consumption by 60%

        原文鏈接http://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dn16615-parched-china-to-slash-water-consumption-by-60.html

      媒體報道一:


      劉俊國:年輕學者待遇偏低 科研人才流失嚴重

      【財新網(wǎng)(微博)】(記者 李虎軍)“現(xiàn)在有很多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甚至是講師,沒有足夠的經(jīng)濟保障,這讓他們做研究非常非常難”。2012年3月18日,第三屆“青年科學之星”環(huán)境科學領域金獎得主、北京林業(yè)大學劉俊國教授,在北京中國科技會堂舉行的“尋找青年科學之星頒獎典禮”上發(fā)出了這樣的感慨。

      當天,35歲的劉俊國在代表獲獎科學家致辭時,趁機“替所有的青年科學家說話”。該獎項由中國科學報主辦,愛思維爾出版集團協(xié)辦,本屆共有43位獲獎者。獲獎者均在40歲以下,其代表性論文具有較好的國際影響力。

      “我在歐洲學習工作了近十年,這十年期間,我的獎學金、我的工資足以支持我的生活,讓我安安心心地研究,舒舒服服地生活�!蔽迥昵霸谌鹗柯�(lián)邦理工學院獲得博士學位、并在瑞士聯(lián)邦環(huán)境科學技術研究室擔任過研發(fā)科學家的劉俊國說。

      相比之下,在中國大陸做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乃至正式工作的講師,待遇普遍不令人滿意。據(jù)財新記者了解,中國科學院和清華、北大等少數(shù)高校的研究生待遇目前好于國內其他機構。其中,中國科學院的博士生每月可以拿到2000多元或3000多元補助。而國內更多的高校,碩士生每月僅有兩三百元補助,博士生也只有每月1000多元。

      上海大學教授戴世強在科學網(wǎng)博客上說,文革之前,他在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做過四年的研究生,同齡研究人員的工資為56元,而他享受的國家助學金是每月42元。

      上世紀60年代的42元人民幣,足以讓一位年輕研究生無憂無慮地地生活。不過,有學者指出,當時中國的研究生人數(shù)少得可憐,如今經(jīng)過不斷擴招,研究生總人數(shù)相當可觀,很難再拿當年的標準來比較。

      多位學者建議,改變研究生待遇偏低的局面,首先應從科研經(jīng)費體制入手。很多中國學生,到美國等國家讀研究生可以拿到全獎,而導師提供的獎學金往往來自于其研究經(jīng)費。在這些國家,研究生獎學金、博士后工資等人力成本,常常占到研究經(jīng)費的一多半比重。而在中國,人力成本比例一直過低,像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人員費用就控制在15%以下。

      全國人大代表、南開大學校長龔克在剛剛結束的全國人大會議上,特地提出進一步提高在讀研究生生活待遇的建議。他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表示,研究生待遇應該主要由研究經(jīng)費來支出。

      中國科協(xié)2010年度開展的“我國博士學位獲得者的職業(yè)取向調查”課題顯示,僅有24.3%的博士生從事工作與其所學專業(yè)完全對口。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彭先覺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說,博士生畢業(yè)就中斷課題研究,“是莫大的浪費,更是一種奢侈行為”。

      博士畢業(yè)后在國內高校做講師,通常薪水微薄,估計是上述“奢侈行為”產生的諸多原因之一。劉俊國告訴財新記者,很多國內高校的講師,收入少得可憐,有些年輕學者每月扣除保險金和公積金之后,拿到手的工資不到3000元,卻要在北京等生活成本高昂的城市中養(yǎng)家糊口。

        “有很多青年科學家,為了生計不得不放棄自己的科研夢想。因此,我呼吁全社會關注青年科學家的成長,改善他們未來的生活待遇,讓青年科學家在人生的黃金時期能夠專心地研究,體面地生活�!眲⒖f�!�

      報道二:


      我校教師榮獲“尋找青年科學之星”金獎

      3月28日,由中國科學院青年聯(lián)合會、中國科學院團委、中國科學報社主辦的第三屆“尋找青年科學之星”頒獎典禮在中國科技會堂舉行。43名優(yōu)秀青年科學家,從近500名優(yōu)秀科研工作者中脫穎而出,分別榮獲了生命科學、信息科學、材料科學、環(huán)境科學、氣候變化五大研究領域中的金獎、銀獎、銅獎和優(yōu)秀獎。我校自然保護區(qū)學院劉俊國教授榮獲環(huán)境科學領域金獎。

      “尋找青年科學之星”活動是中國目前唯一的基于堅實證據(jù)的青年科學人才評選活動。評選活動通過報名邀請、指標計算、同行評議三個環(huán)節(jié)進行。其中指標計算包括測算符合報名條件候選人的“代表作相對引用水平”、“個人H指數(shù)”、“代表作國際影響力”,組委會使用了目前世界上涵蓋內容最廣泛的文摘與引文數(shù)據(jù)庫Scopus;同行評議環(huán)節(jié)則邀請了每個領域內的優(yōu)秀科學家,對15名得分靠前的候選人提交的代表性論文進行最終打分,結果經(jīng)網(wǎng)絡公示后,確定出每個領域的金獎、銀獎、銅獎和優(yōu)秀獎。

       “尋找青年科學之星”評選活動舉辦三年來共吸引了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等百余所高校、中國科學院相關科研院所和其他知名科研機構的千余名青年科學家積極參與。追蹤調查顯示,前兩屆90名獲獎者中已有15人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1人獲得了“千人計劃”。

      劉俊國教授2009年應聘我校自然保護區(qū)學院,主要研究方向為水文水資源和濕地保護與管理�,F(xiàn)在已發(fā)表SCI文章20余篇,其中包括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發(fā)表原創(chuàng)性文章1篇,在水文水資源領域頂級刊物Water Resources Research、Journal of Hydrology、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發(fā)表文章4篇。PNAS文章已經(jīng)被下載8000余次,2012年被評為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力國際論文。由于突出學術成績,劉教授2009年榮獲歐洲地理協(xié)會杰出青年科學家獎,為全球首位榮獲此獎的水文學家。2011年榮獲由聯(lián)合國大學、德國聯(lián)邦教育與科研部等多家單位共同評定的ProSPER.Net-Scopus青年科學家獎,并榮獲“生物多樣性及自然資源管理”領域全球冠軍。

      來源:北京林業(yè)大學綠色新聞網(wǎng)2010-4-23

      報道三:


      劉俊國:與“水”結緣

      劉俊國,自然保護區(qū)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1年前,為了報效祖國而回國。他說,林大是一個關注人才、關心人才、培養(yǎng)人才的好地方,在這里,他希望那份與“水”的情緣能“開花結果”,為祖國的教育和科研事業(yè)貢獻力量。

      劉俊國的研究方向是水文水資源、生態(tài)系統(tǒng)評價、氣候變化影響等。今年32歲的他是二級教授里最年輕的,迄今為止已經(jīng)發(fā)表了SCI論文近20篇,其中包括在《科學》、《自然》上發(fā)表通訊文章3篇。這在同齡人中是不多見的。劉俊國還有這樣幾個“唯一”的經(jīng)歷,被歐亞基金會評為優(yōu)秀亞洲科學家,是當年獲獎的唯一學生;參加第一屆 “世界青年科學家學院大會”,是唯一受邀參會的中國學者;歐洲地理協(xié)會杰出青年科學家獎,是全球唯一一位水文學家。 劉俊國說:“關注

      ‘水足跡’,緩解水危機,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痹谌缃褡鲎匀槐Wo區(qū)學院學科帶頭人的日子里,他把新團隊研究定位在水文水資源、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與管理上,總之力求突出一個“水”字。他帶領的團隊在大尺度藍、綠水資源評價方面一直處于國際領先地位。2010 年,劉俊國聯(lián)合水足跡之父”等國際知名專家在JounalofHydrology上組織了一個專欄,對全球大尺度藍、綠水資源進行全面評價。十月底,他組織在我校召開了首屆中國水足跡培訓會,來自中國大陸、香港、印度、英國等國的23名學員參加了培訓。

      劉俊國說,命運之路是自己拼搏出來的,從上大學、出國攻讀碩士、博士,到自主研發(fā)了GEPIC模型,到出席高層學術活動,到博士生導師、學科帶頭人,他一路收獲著成果和進步,靠的是自己滴水穿石的執(zhí)著和勇于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他開發(fā)的GEPIC模型的時候其實沒有任何程序語言的基礎,完全靠自學看書、到美國德克薩斯去學習,常常是用幾天的時間解決一個專業(yè)人士幾分鐘就搞定的問題。就這樣堅持下來了,他的模型成為國際上最早用于評價全球藍、綠水的模型之一。

      目前,劉俊國一直傾力打造著自己的科研團隊,當然他非常希望在團隊中吸納到國際上的優(yōu)秀青年學者。用他的話說,自己的發(fā)展已經(jīng)不是第一位的,希望通過平臺帶動更多的人成才,培養(yǎng)出更多的有為青年學生,將中國的水資源與自然保護事業(yè)推向新的臺階,那才是他心里真正的心愿。

      來源:《北京林業(yè)大學報》2010-11-08

      報道四:


      專心學術,苦中作樂;投身科研,成就一生

      ——專訪第一屆青年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一等獎獲得者劉俊國教授

      劉俊國,北京林業(yè)大學自然保護區(qū)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應用系統(tǒng)分析研究所(IIASA)客座研究員, IIASA實施規(guī)劃指導委員會委員,國際水資源系統(tǒng)委員會(ICWRS)委員,國際水足跡網(wǎng)絡(WFN)同行評議委員會委員,國際雜志《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編輯。曾在多家SCI雜志上發(fā)表論文20余篇(第一作者18篇),包括在世界頂級學術刊物《Nature》、《Science》上發(fā)表通訊文章3篇,在《PNAS》上發(fā)表文章一篇,在水資源領域權威刊物《Water Resources Research》、《Journal of Hydrology》上發(fā)表文章2篇,在國內頂級刊物《中國科學E輯》發(fā)表文章1篇。

      2010年12月11日晚,借北京林業(yè)大學第一屆青年學術年會之機,我們十分榮幸地采訪了此次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一等獎獲得者劉俊國教授。 訪談開始,劉俊國教授首先談到了自己參加北林第一屆青年學術年會的看法和感受。他說,此次年會讓他感受頗深。近年來,學校正在積極向研究型大學轉變,全校上下也更加重視學術研究,此次學術年會的召開正是這種轉型的集中體現(xiàn)。此次年會以青年教師及研究生為主體,體現(xiàn)了學校對青年教師及研究生的重視和肯定;同時,也可以看出學校對青年學者寄予厚望,希望他們能夠把精力集中投入到學術科研中來,在未來的學術道路上越走越好,為學校、為國家做出貢獻。劉教授認為,學校從上到下都已經(jīng)達成一種共識,就是要越來越重視學術,這一點讓他感受十分深刻,也倍受鼓舞。

      在談到自己在學術研究上的親身經(jīng)歷以及獲得的成就時,劉教授從三個方面總結了自己的經(jīng)驗。首先,是要從興趣出發(fā)。他說,科研工作常常是十分辛苦的,而要有所成就,就必須耐得住寂寞,同時更重要的是要學會苦中作樂,善于從自己的興趣點出發(fā)來尋找研究方向。對自己所研究領域的興趣是促使自己在學術研究中不斷創(chuàng)新的重要因素,對自己的工作感興趣,就會在研究過程中充滿激情,就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中,從而產出更好的成果。其次,是要堅持勤奮治學。在采訪中,劉教授反復強調勤奮治學的重要性,他說,人的天賦是既定的,要想在后天有所成就,就必須花大力氣、下苦功夫去學習。對我們研究生搞科研來說,就是要多花時間,多做事情,在學術研究中,勤奮的態(tài)度也是研究生成才的必備條件,勤奮治學是成功登上學術之峰的必由之路。第三,是要和導師保持良好的溝通。劉教授談到了自己在求學過程中始終注重同導師進行溝通,導師也始終悉心地幫助自己進行科學研究、確定研究方向,并指導自己完成論文寫作。他認為,對于研究生來說,與導師保持良好的溝通和交流是使自己在學術研究中快速成長的有效途徑。

      在談及導師對研究生成長的作用時,劉教授認為,在研究生培養(yǎng)的過程中,導師的言傳身教、傳道授業(yè)對于研究生的成長至關重要,研究生導師應該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對學生的學術研究及生活方面進行指導和幫助,一個好的導師會對學生的學術甚至人生產生深遠的影響。他認為,導師與學生的關系不應該是隸屬關系,而更應該是一種友情關系甚至是親情關系。他還與我們分享了他多年來同他的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以及合作導師之間的點滴故事。他說到,盡管已經(jīng)本科畢業(yè)已經(jīng)十年了,他現(xiàn)在還始終和他的碩士生導師保持著良好的聯(lián)系,而導師也始終對他的學習、工作、乃至生活等各個方面進行力所能及的幫助與指導。而對他在國外的博士生導師,他們現(xiàn)在還始終保持著項目合作關系,他們現(xiàn)在還常常為了爭論一個學術問題而打一個多小時的越洋電話,正是這種亦師亦友的幫助與支持,才促使他有了今天的這些成就。

      作為一名研究生導師,劉教授對于自己的學生也有著一定的要求。他強調,成才是終級目標,科研只是成才道路之一,他也不希望每一位研究生將來都走學術科研的道路。但是,在研究生階段,還是應該堅持學生的本職,以學習科研為主。他強調,每一位研究生都應該具有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對于所從事的學術研究領域要有前瞻性、全球性的眼光,要注重視野的開闊和研究思路的培養(yǎng)。其次,要特別注意積累,現(xiàn)在的學術研究不可能憑空想象,大量地研讀本研究領域的重要最新文獻,可以更好地把握研究領域的重點,使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進行思考和研究。再次,要懂得如何把興趣點轉變?yōu)榍腥朦c,進而轉化為學術研究的成果。同時,劉教授強調,研究生在進行學術研究過程中,應樹立自信,尤其是博士研究生在完成博士論文過程中,對于最前沿的領域進行研究,更應充滿自信。此外,在進行學術研究過程中,還應注重團隊學術氛圍的培養(yǎng),要在科研中形成團隊的力量,強調團隊的共同協(xié)作,在團隊中實現(xiàn)知識的積累和個人的成長。

      訪談最后,劉教授說道,近年來學校為廣大研究生提供了非常廣闊的科技創(chuàng)新平臺,希望廣大研究生能夠及時關注學校提供的各種信息,抓住機遇,積極投身學術研究。此外,劉教授還表示,希望能夠有更多研究生和青年學者加入到自己的學術研究團隊中來,同時也希望學校有更多的學術團隊,能夠在各自的研究領域共同努力,朝著同一個目標發(fā)展,做出更多有價值的研究,為學校和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 (研究生新聞中心 采訪/岳征文、侯一蕾、吳驍博、孫翀)

      來源:《北京林業(yè)大學研究生院》2010-12-13

        

      報道五:


      水文水資源專家劉俊國教授

      劉俊國,男,1977年2月生,漢族,山東萊蕪人�,F(xiàn)任北京林業(yè)大學自然保護區(qū)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應用系統(tǒng)分析研究所(IIASA)客座研究員,IIASA實施規(guī)劃指導委員會委員,國際水足跡網(wǎng)絡(WFN)同行評議委員會委員,中國自然資源學會水資源專業(yè)委員會委員,國際期刊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Sciences編委。

      劉俊國教授1999年畢業(yè)于華北水利水電學院;2002年獲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水利環(huán)境工程學院(UNESCO-IHE,荷蘭)水與環(huán)境資源管理碩士學位;2007年獲瑞士聯(lián)邦理工學院(ETHZ)環(huán)境科學博士學位。2002年在荷蘭聯(lián)合國開發(fā)計劃署水資源綜合管理能力建設秘書處擔任助理;2002—2003年在荷蘭國際水利環(huán)境工程學院擔任科研助理;2005年在美國黑土地科研與擴展中心做訪問學者,并參加奧地利國際應用系統(tǒng)研究所青年科學家暑期培訓;2007—2009年在瑞士聯(lián)邦環(huán)境科學技術研究所擔任研發(fā)科學家(re-search scientist)。2009年被聘為北京林業(yè)大學教授,現(xiàn)任北京林業(yè)大學優(yōu)勢學科創(chuàng)新平臺生態(tài)系統(tǒng)保護子平臺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學術帶頭人,自然保護區(qū)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劉俊國教授一直從事水文水資源和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研究工作。至今已在SCI期刊上發(fā)表論文20余篇,其中包括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fā)表原創(chuàng)性論文1篇,在Nature、Science上發(fā)表通訊文章3篇,在水文水資源一類刊物Water Resources Research、Journalof Hydrology上發(fā)表論文2篇�;貒詠碇鞒肿匀豢茖W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培育項目“黑河流域藍綠水研究”、北京市科技計劃課題“永定河生態(tài)服務價值與目標體系研究”和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項目等,并作為支持專家參與中國環(huán)境與發(fā)展國際合作委員會“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與管理”課題等。劉俊國教授的研究方向為水文水資源與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功能,并在這兩個研究方向上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水文水資源方向重點研究3個方面的內容:1)藍水綠水。劉教授在大尺度藍、綠水資源評價方面做了長期深入的探討,并在該領域取得了杰出的成績。2009年由劉教授作為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在WaterResources Research上發(fā)表了《全球作物生產消耗性用水評價:綠水與虛擬水的重要性》的論文,在全球尺度上以大約50 km的空間分辨率對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藍水和綠水資源進行評價。該研究是世界上最早在全球尺度采用高分辨率分析藍綠水空間分布的文章之一。2010年,由劉教授與國際藍、綠水研究領域的知名專家一道在Journal of Hydrology上組織了專欄,結合世界8個主要水文模型,在全球或區(qū)域尺度上對藍、綠水資源進行全面的評價。劉教授的GEPIC模型由于是國際上最早用于評價全球藍、綠水的模型之一,其論文《全球農田消耗性用水的空間直觀評價:綠水和藍水》被排在專刊文章的第一位。大尺度藍綠水研究對于理解綠水在全球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并為加強綠水資源管理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數(shù)據(jù)支撐。2)水足跡研究。劉教授基于主要消費品對中國過去40年間的水足跡進行了計算,并首次闡述消費結構的變化是導致中國水足跡變化和水資源短缺的重要原因。劉教授有關中國水足跡的研究引起了全球同領域科學家的廣泛關注,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署(UNEP)、國際水足跡研究網(wǎng)絡(WFN)、斯德哥爾摩國際水資源研究所(SIWI)、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等機構多次邀請劉教授前往瑞典、荷蘭、比利時等國作特邀報告。2009年,北京林業(yè)大學應邀成為國際水足跡研究網(wǎng)絡合作伙伴,為中國首個加入國際水足跡研究網(wǎng)絡的組織。2010年,北京林業(yè)大學主辦了中國首屆水足跡培訓班,由水足跡之父阿爾杰恩?胡克斯特拉教授和劉俊國教授為來自中國大陸、香港及印度、英國等國家23名學員進行了培訓。由于在水足跡方面的造詣,劉教授擔任了國際水足跡研究網(wǎng)絡同行評議委員會委員,并擔任SIWI、WWF、C&A公司等機構的技術顧問。3)濕地水文與生態(tài)水文。這是劉教授團隊目前正在研究的一個新的方向。

      在生態(tài)服務方面,劉俊國教授及其團隊開發(fā)研制了GEPIC模型(GIS-based Environmental Policy Inte-grated Climate)。GEPIC模型能夠結合土地利用、氣象、土壤類型、管理條件等信息,對森林、濕地、草地、農田等不同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供給服務和支持服務等進行模擬。GEPIC模型已被中國、瑞士、美國、西班牙、加拿大、尼日利亞等國的科學家應用于全球或地區(qū)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功能的研究。在生態(tài)服務功能評價方面,劉教授及其團隊對全球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氮元素循環(huán)進行深入評價,其結果發(fā)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論文為全球首次采用高空間分辨率對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6項氮源、5項氮匯以及土壤、地表氮平衡進行全面、綜合的分析;首次提出氮元素短缺的評價標準,并在全球尺度進行量化;首次提出氮元素短缺(而非土壤氮消耗)是造成許多國家饑餓和營養(yǎng)不良的重要原因。

      2009年,劉俊國教授榮獲歐洲地理協(xié)會“杰出青年科學家獎”,成為全球首位獲此殊榮的水文學家,也是第一位獲此殊榮的華人科學家。在頒獎儀式上,歐洲地理協(xié)會水文科學分會主席Alberto Montanari教授非常興奮地說:“今天是我們水文學家揚眉吐氣的日子,我們在經(jīng)歷多次努力后終于第一次問鼎歐洲地理協(xié)會杰出青年科學家獎”。原歐洲地理協(xié)會水文科學分會主席Hubert H.G.Savenije專門發(fā)來Email表示祝賀:“這是一份極度有威望的獎項,以前從來沒人任何水文學家問鼎。事實上,對于水文學家這是一次破天荒的破例。我為你獲得此獎而感到極度自豪。我并不知道你申請了這份獎項,但是,聽到你獲獎的消息,我感到極度高興和驚訝!”。

      成績屬于過去,而未來更值得期盼。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如今,劉俊國教授正帶領著一支年輕的團隊,在北京林業(yè)大學創(chuàng)造的自由的學術氛圍中,沿著既定的水文水資源和生態(tài)服務的研究方向,奮力前進!

      來源:綠色新聞網(wǎng) 2011-05-25

      文章錄入:zgkjcx    責任編輯:zgkjcx 
    1. 上一篇文章:

    2. 下一篇文章:
    3.  

      關于我們 | 加入收藏 | 聯(lián)系我們 | 設為首頁 | 廣告說明 | 合作項目

      名稱:科技創(chuàng)新網(wǎng)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13040577號-2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802045251號
      版權所有:未經(jīng)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E-Mail:zgkjcx08@126.com
      中文字幕日本视频精品一区,99re66热这里精品7,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亚洲无码潮吹精品视频 亚太影院 柯西贝尔-游戏赚网 96热在这里只有免费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