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
可視化燃燒與流動診斷技術,信息融合的層析成像技術,可再生能源系統(tǒng)預測問題。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基地負責人:
1、111引智計劃《智能化分布式能源系統(tǒng)》;
2、教育部創(chuàng)新團隊《融合快速、分布信息的電力燃燒過程測控系統(tǒng)》;
主持項目: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重點項目《復雜熱物理量場的多機理融合研究》;
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循環(huán)床兩相流固體濃度場實時電容層析成像測量研究》;
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脈動熱管流型的電容層析成像識別及換熱特性研究》;
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超微尺度多孔介質(zhì)中燃燒的電容層析成像研究》;
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電-熱集成式燃燒成像》;
6、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融合CFD信息的風場ECT重建》;
7、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基于多相流輸運機理的過程層析成像方法》;
8、科技部863潔凈煤專題《潔凈煤技術燃燒診斷和快速控制研究》;
9、科技部863潔凈煤專題《煤粉爐生物質(zhì)共燃的旋流燃燒器與監(jiān)測技術研發(fā)》;
10、教育部長江學者與大學創(chuàng)新團隊項目《融合快速、分布信息的電力燃燒過程測控系統(tǒng)》;
11、“111”創(chuàng)新引智計劃計劃項目《智能化分布式能源系統(tǒng)》;
12、北京市科委項目《燃燒產(chǎn)物組分層析成像與燃燒診斷》;
13、英國文化委員會項目,ECT measurement of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 。
負責子課題: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重點項目《多模態(tài)層析成像研究》中的信息融合和多相流研究;
2、中國科學院知識創(chuàng)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泥石流運動機理與輸沙規(guī)律》。
科研成果:
一、檢測領域
1.通過平面誘導激光(PLIF)與電容層析成像(ECT)的聯(lián)合測量,揭示化學反應強度導致燃燒空間物性極化的ECT檢測機理。
2.多孔介質(zhì)內(nèi)部的火焰的成像。
3.建立了矩形ECT敏感場構建方法并應用于流化床實測。
4.建立了平面電極陣列的三維ECT成像方法,并實現(xiàn)了與環(huán)形電極陣列的傳感器融合。
5.研發(fā)了三維空間中精準對焦的輻射式溫度成像方法。
6.研發(fā)了通過狹小開口(針孔)的大空間分布溫度的光學測量方法。
二、熱能與材料工程領域
1.生物質(zhì)混燃的火焰熱輻射成像與燃燒特性研究。
2.基于有限分布測量點的大型風場實時重建以及相應的風力發(fā)電預測方法。
3.提出里基于巖土力學應力應變的管道內(nèi)密相流動(wavy-flow)流動與受力模型。根據(jù)此模型利用CFD構建實用性的計算方法。
4.保持熱管檢測段材料物性和傳熱特性的脈動熱管內(nèi)部液膜動態(tài)成像。
5.管道內(nèi)多相流的ECT+互相關方法的速度與流量測量。
發(fā)明專利:
1 一種利用輻射測量爐膛溫度的系統(tǒng)及方法,華北電力大學 中國專利,20200707
2 一種激光探測氣體濃度的系統(tǒng),華北電力大學 中國專利,N107561016B, 2020-06-09
3 一種無刷雙饋電機轉矩脈動最小化控制裝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7482961B, 20200602
4 基于聲學傳感技術的多物理場測量方法及其裝置,華北電力大學 中國專利 2013-12-20 2014-04-09
5 一種組合型印制電路板電容層析成像傳感器, 中國專利 2013-08-23 2013-12-11
6 一種集成式電容-超聲層析成像傳感器, 華北電力大學 中國專利 2013-08-23 2013-12-11
7 一種自適應火焰輻射強度的測量電路, 中國專利 2011-10-24 2012-06-20
8 基于聲學法的燃氣輪機入口通道溫度場測量裝置及方法, 華北電力大學 中國專利 2012-08-10 2012-12-12
9 具有粉粒體介電系數(shù)變化測量電極的電容層析成像傳感器, 華北電力大學 中國專利 2011-03-18 2011-08-17
10 旋流濃集的稀疏氣固兩相流電容層析成像測量方法及裝置,華北電力大學 中國專利 2008-12-22 2009-05-27
11 具有穩(wěn)定單向循環(huán)流動的脈動熱管,華北電力大學 中國專利 2008-12-15 2009-05-06
12 一種可減少轉矩脈動的無刷雙饋電機直接轉矩控制方法,華北電力大學(保定) 中國專利 2015-12-19 2016-05-11
13 一種集成式電容-激光測量粉塵濃度的裝置,華北電力大學 中國專利 2015-06-19 2015-09-23
14 一種混合納米顆粒高導熱性儲熱熔鹽及其制備方法,華北電力大學 中國專利 2013-04-24 2013-09-11
15 一種富氧點火及低負荷穩(wěn)燃煤粉燃燒器,華北電力大學 中國專利 2011-11-07 2012-04-18
16 采用富氧點火及低負荷穩(wěn)燃的新型煤粉燃燒器,華北電力大學 中國專利 2011-11-07 2012-07-04
17 一種由垃圾填埋氣制液化二甲醚燃料的方法,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 中國專利 2006-08-23 2008-02-27
18 一種實現(xiàn)柴油發(fā)動機低排放的稀相燃燒方法及其裝置,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 中國專利 2006-12-21 2008-06-25
19 基于ECT成像系統(tǒng)的三維全開放式火焰檢測傳感器,華北電力大學 中國專利 2015-12-31 2016-06-15
20 基于電容層析成像的三維多向檢測火焰?zhèn)鞲衅骷皺z測系統(tǒng),華北電力大學 中國專利 2015-12-31 2016-05-04
21 測量環(huán)形空間的雙螺旋電極電容層析成像傳感器,華北電力大學 中國專利 2015-11-20 2016-02-24
22 一種螺旋結構電極的電容層析成像傳感器,華北電力大學 中國專利 2015-11-20 2016-04-06
23 一種火焰檢測傳感器及基于ECT成像的火焰檢測系統(tǒng),華北電力大學 中國專利 2016-02-29 2016-09-21
24 一種旋風分離裝置及基于該裝置的旋風分離系統(tǒng),華北電力大學 中國專利 2014-10-22 2015-03-11
25 一種Au#H2O納米流體導熱系數(shù)計算方法,華北電力大學 中國專利 2016-08-30 2017-01-11
26 五通道自適應二維溫度場測量裝置及其測量方法,華北電力大學 中國專利 2016-04-01 2016-08-31
27 九通道自適應大范圍二維溫度場測量裝置及其測量方法,華北電力大學 中國專利 2016-04-01 2016-07-20
28 一種基于壓縮傳感的風場重建方法,華北電力大學 中國專利 2016-02-01 2016-06-29
29 一種風洞實驗內(nèi)徑變化段曲線的確定方法及其應用,華北電力大學 中國專利 2016-02-01 2016-04-13
30 一種熔鹽存儲器,華北電力大學 中國專利 2016-01-29 2016-09-07
31 一種可用于風速風向三維測量的低速風洞,華北電力大學 中國專利 2016-01-29 2016-08-17
32 串聯(lián)繞線型轉子無刷雙饋電機分析方法,華北電力大學 中國專利 2015-02-26 2015-05-20
33 一種蛇形套管式換熱器,華北電力大學 中國專利 2016-01-29 2016-08-10
34 基于靜電感應的矩形管中粉體流流動參數(shù)檢測裝置及方法,華北電力大學;北京華清茵藍科技有限公司 中國專利 2015-01-16 2015-05-27
35 基于聲光融合的混合氣體溫度場濃度場測量方法及裝置,華北電力大學 中國專利 2015-03-18 2015-06-03
36 電力系統(tǒng)低頻振蕩擾動源定位方法和裝置, 廣東電網(wǎng)有限責任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華北電力大學 中國專利 2014-12-05 2015-03-04
37 基于靜電感應的矩形管中粉體流流動參數(shù)檢測裝置,劉石 北京華清茵藍科技有限公司;華北電力大學 中國專利 2015-01-16 2015-05-20
38 一種用于無刷雙饋電機的控制裝置,華北電力大學(保定) 中國專利 2014-12-21 2015-06-17
39 一種棱鏡三分光系統(tǒng),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 2007-01-31
40 一種微型電容層析成象傳感器,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 2007-02-28
41 可視化測量的兩分光系統(tǒng),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 2006-12-20
42 一種方形電容層析成象傳感器,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 2003-02-05
43 一種基于壓縮傳感的風場重建方法,華北電力大學,中國發(fā)明專利,2021051401225670
論文專著:

2015年至今代表性論文:
1.Sensitivity Guided Image Fusion for Electrical Capacitance Tomography , Shanxun Sun, Qing Zhao, Shi Liu, Huixian Zhu, Yun Ju, Min Zhang and Jing Liu, 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 Measurement, accepted, 2020-11-30
2.Iterative computational imaging method for flow pattern reconstruction based on electrical capacitance tomography Guo, HB;Liu, S;Cheng, HY;Sun, SX;Ding, JK;Guo, HQ,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2020 v214
3.Hybrid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 Method for Imaging Problems in ECT,Guo, HB;Liu, S;Guo, HQ, 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2020 69/10
4.機器學習算法在溫度分布重建中的應用,陳敏鑫;劉石;孫單勛;劉兆宇, 自動化儀表,2020-01-20
5.Three-Dimensional Wind Measurement Based on Ultrasonic Sensor Array and Multiple Signal Classification,Ma, B;Teng, J;Zhu, HX;Zhou, R;Ju, Y;Liu, S, SENSORS, 2020/20/2
6.Three-Dimensional Wind Measurement Based on Ultrasonic Sensor Array and Multiple Signal Classification, Ma, B.; Teng, J.; Zhu, H.; Zhou, R.; Ju, Y.; Liu, S., Sensors 2020, 20, 523
7.Output Control Method of Microgrid VSI Control Network Based on Dynamic Matrix Control Algorithm,Dong, RN;Liu, S;Liang, G;An, X;Xu, YY, IEEE ACCESS, 2019-11-12
8.Rapid Reconstruction of Simulated and Experimental Temperature Fields Based on Proper Orthogonal Decomposition,Chen, MX;Liu, S;Sun, SX;Liu, ZY;Zhao, Y, APPLIED SCIENCES-BASEL, 2020/10/11
9.Output control method of microgird vsi control network based on dynamic matrix control algorithm,Runnan DONG,Shi Liu,Geng Liang,Xin AN Yuanyuan Xu, IEEE Access, 2019-11-12
10.基于模型預測控制的微電網(wǎng)逆變器控制方法研究,董潤楠;劉石;梁庚;安馨, 電力系統(tǒng)保護與控制, 2019-11-01
11.The Rapid Establishment of Large Wind Fields via an Inverse Process, Sun, SX(學),劉石,Zhang, APPLIED SCIENCES-BASEL, 2019-07-17
12.Wind Field Reconstruction Using Inverse Process With Optimal Sensor Placement, Sun, SX(學),劉石,Liu, J(外),Schlaberg, HI, IEEE TRANSACTIONS ON SUSTAINABLE ENERGY, 2019-07-05
13.Research on control parameters for voltage source inverter output controllers of microgrids based on the fruit fly optimization algorithm, Dong Runnan, Liu Shi, Liang Geng, APPLIED SCIENCES-BASEL, 2019-03-29
14.基于LSTM的短期風速預測研究,, 李冰,張妍,劉石, 計算機仿真, 2018-11-01
15.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into the transient behaviours of CO2 in a horizontal pipeline during flexible CCS operations, Zhang Wenbiao,Shao Ding,Yan Yong, Liu Shi, Wang Ta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eenhouse Gas Control, 2018-10-30
16.Memetic reconstruction algorithm for the ECT, Tong Guowei, Chen Hongyan, Liu Shi, IET Science, Measurement & Technology, 2018-10-01
17.Detection of Gas-Solid Two-Phase Flow Based on CFD and Capacitance Method, Zhou Wanting, Jiang Yue, Liu Shi, Zhao Qing, Teng Long, Zhixiong Li, Applied Sciences, 2018-08-14
18.Image reconstruction algorithm for electrical capacitance tomography based on data correlation analysis, Kang Yiqun, Liu Shi, Liu Jing, Flow measurement and instrumentation, 2018-07-05
19.Duty ratio modulation direct torque control of brushless doubly-fed machines, Li Bing, Liu Shi,Teng Long, Zhang Jia, AUTOMATIKA,2018-06-05
20.Wind field reconstruction using dimension-reduction of CFD data with experimental validation,Qin Li, Liu Shi, Teng Long,Muhammad Ali Shahzad, H Inaki Schlaberg, Yan Songan,Energy,2018-03-15
21.Regularization iteration imaging algorithm for electrical capacitance tomography,Tong Guowei, Liu Shi, Chen Hongyan, Wang Xueyao, MEASURE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8-03-15
22.Combination regularization reconstruction method for electrical capacitance tomography,Lei Jingle,Liu Qibin, Wang Xueyao,Liu Shi,FLOW MEASUREMENT AND INSTRUMENTATION,2018-03-15
23.Internal Structure Visualization of Flow and Flame by Process Tomography and PLIF Data Fusion,Liu Jing, Liu Shi, Sun Shanxun, Pan xinyuan, I.H.I Schlaberg,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2018-02-15
24.無刷雙饋發(fā)電機在電網(wǎng)故障時的動態(tài)響應分析, 李冰,劉石,龍騰,段琦瑋, 系統(tǒng)仿真學報, 2018-02-01
25.Data-driven reconstruction method for electrical capacitance tomography, Lei Jing, Mu Huaiping, Liu Qibin, Wang Xueyao, Liu Shi, 2018-01-17, NEUROCOMPUTING, 2018-01-17
26.無刷雙饋風力發(fā)電機最大風捕獲仿真,李冰,劉石,計算機仿真,2018-01-01
27.Reconstruction method for inversion problems in the acoustic tomography based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measurement,Liu Sha, Liu Shi, Tong Guowei, MEASURE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7-11-15
28.融合動態(tài)演變信息的聲學三維溫度場重建,李艷秋,劉石, 電子測量與儀器學報,2017-11-10
29.無刷雙饋電機的模糊占空比直接轉矩控制,李冰,劉石,陳英慧, 自動化儀表, 2017-11-01
30.基于三維變分的聲學法三維溫度場重建,李艷秋,劉石, 熱力發(fā)電,2017-10-10
31.Dynamic Reconstruction Algorithm of Three-Dimensional Temperature Field Measuremen7t by Acoustic Tomography, Li Yanqiu, Liu Shi, Sensors, 2017-09-10
32.基于占空比調(diào)制的無刷雙饋電機轉矩脈動最小化控制研究,李冰,劉石, 太陽能學報,2017-09-01
33.Acoustic Tomography Reconstruction Method for th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Measurement,Liu Shi, Liu Shi, Ren T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 2017-08-01
34.Flame Detection on Swirl Burner Using ECT With Dynamic Reconstruction Algorithm Based on the Split Bregman Iteration, Liu Jin, Liu Shi, Zhou Wanting, Kang Yiqun,H. Inaki Schlaberg, IEEE SENSORS JOURNAL, 2017-07-25
35.基于聲學層析成像的爐內(nèi)溫度場重建算法研究 劉廈; 劉石 動力工程學報 2017-07-15
36.基于統(tǒng)一矢量模型的無刷雙饋電機的轉速控制 段琦瑋; 劉石; 龍騰; 盧偉甫; 李冰 自動化儀表 2017-06-19 09:25
37.Direct 3-D Imaging Based on Parallel-Helical ECT, Zhou Wanting, Jiang Yue, Liu Shi, Liu Jing, IEEE SENSORS JOURNAL, 2017-05-26
38.基于電學CT技術的多信息融合泥石流監(jiān)測系統(tǒng)設計及室內(nèi)模擬 周琬婷; 姜越; 劉石; 劉婧 自然災害學報 2017-04-15
39.Tomographic Data Fusion with CFD Simulations Associated with a Planar, Liu Jing, Liu Shi, Sun Shanxun, Zhou Wanting, I.H.I Schlaberg, WANG M,YAN Yong,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2017-04-01
40.基于高斯過程回歸方法兩相對流換熱系數(shù)預測 任婷; 劉廈; 孫楊; 穆懷萍; 劉石 華北電力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7-03-30
41.基于SA-ELM的聲學層析成像溫度分布重建算法 劉廈; 劉石; 任婷 化工學報 2017-03-21 11:21
42.Tensor-Based Dynamic Reconstruction Method for Electrical Capacitance Tomography, Lei Jing, Mu Huaiping, Liu Qibin, Li Zhihong, Liu Shi, Wang Xueyao, Measure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7-03-03
43.基于CSO算法優(yōu)化的LSSVM熔鹽溫度預測 任婷; 劉石; 姜越; 劉廈; 薛軍 可再生能源 2017-02-20
44.無刷雙饋電機模糊直接轉矩控制系統(tǒng)研究 李冰; 劉石 自動化儀表 2016-12-20 15:59
45.無刷雙饋電機模糊直接轉矩控制系統(tǒng)研究,李冰,劉石, 自動化儀表,2016-12-01
46.極低體積分數(shù)(Au-H2O)納米流體導熱機理研究 張景胤; 劉石; 孫偉娜; 孫瑩 材料導報 2016-11-25
47.基于TDLAS技術的CO2濃度測量 王雪梅; 劉石 化工自動化及儀表 2016-11-10
48.Dynamically Arranging Gold Nanoparticles on DNA Origami for Molecular Logic Gates, Yang Jing, Song Zhichao, Liu Shi, Zhang Qiang,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16-08-09
49.Sensing flame structure by process tomography, Liu Jing, Liu Shi, Zhou Wanting, Lei Jing Mu Huaiping,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A, 2016-06-28
50.高溫氧氣發(fā)生器在W火焰鍋爐中的點火特性 閆高程; 齊心; 任婷; 劉石 動力工程學報 2016-05-15
51.火焰自由基成像和極限學習機在NOx排放預測中的研究 李新利;李楠;孫愉佳;劉石;盧鋼;閆勇 系統(tǒng)仿真學報 2016-05-08
52.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condensation of a thermosyphon by electrical capacitance tomography, Han Zhenxing, Mu Huaiping, Lei Jing, Zhang Jingyin, Li Zhihong, Liu Shi,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2016-04-15
53.基于空間矢量調(diào)制的無刷雙饋電機直接轉矩控制 李冰; 劉石; 段琦瑋 煤礦機械 2016-04-15
54.基于空間矢量調(diào)制的無刷雙饋電機直接轉矩控制,李冰,劉石,段琦瑋,煤礦機械, 2016-04-01
55.基于聲學與光學相聯(lián)合的溫度場重建技術數(shù)值模擬研究 黃帆; 劉石; 宋偉; 劉博陽 熱能動力工程 2016-03-20
56.無煙煤煤粉氣流在特定高溫氧氣氛圍下的點火特性 閆高程; 齊心; 任婷; 劉石 中國電機工程學報 2016-02-20
57.高溫氧氣發(fā)生器的煤粉點火特性研究 閆高程; 齊心; 任婷; 劉石 哈爾濱工程大學學報 2016-01-27
58.基于粒子群優(yōu)化算法的聲波收發(fā)器優(yōu)化布置數(shù)值模擬 宋偉; 黃帆; 劉石 燃燒科學與技術 2015-12-15
59.Image reconstruction method with the exploitation of the spatial correlation for electrical capacitance tomography, Lei jing, Liu Shi, MEASUREMENT SCIENCE REVIEW, 2015-12-01
60.Shearlet regularization and dimensionality reduction for th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sensing, Lei Jing, Liu Wenyi, Liu Qibin, Wang Xueyao, Liu Shi, Measurement, 2015-12-01
61.燃氣輪機錐形穩(wěn)燃燃燒器燃燒特性分析, 王子超; 劉石; 宋偉; 黃帆 熱力發(fā)電 2015-11-19 16:37
62.Dynamic reconstruction algorithm for electrical capacitance tomography based on the proper orthogonal decomposition, Lei Jing, Qiu Jiaheng, Liu Shi, Applied Mathematical Modelling, 2015-11-15
63.基于聲光融合的氣體溫度和濃度二維重建 宋偉; 劉巖; 黃帆; 劉石 化工自動化及儀表 2015-11-10
64.A Method for Simultaneous Reconstruction of Temperature and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in Gas Mixtures Based on Acoustic Tomography, Liu Yan, Liu Shi, Lei Jing, Liu Jing, Acoustical Physics, 2015-10-09
65.多相流測量用動態(tài)電容層析成像圖像重建算法 劉靖; 王雪瑤; 劉石 儀器儀表學報 2015-10-15
66.融合多物理信息的超聲波測量系統(tǒng)研究 任思源; 劉石; 宋燦; 閆勇 自動化儀表 2015-09-20
67.等離子體火焰介電特性理論分析及電容層析成像測量研究 賈云浩; 陳琪; 毛興謙; 劉婧; 劉石 燃燒科學與技術 2015-08-15
68.基于超聲波飛行時間的溫度測量系統(tǒng)實驗研究 宋燦; 劉石; 任思源 應用聲學 2015-07-15
69.A molecular computing model for graph coloring problem using DNA quantum dot, Li Jiawei, Song Zhichao, Zhang Cheng, Yang Jing, H. Inaki Schlaberg, Liu Shi,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and theoretical nanoscience, 2015-07-01
70.Dynamic imaging method using the low n-rank tensor for electrical capacitance tomography, Lei Jing, Liu Wenyi, Liu Shi, Wang Xueyao, Flow Measurement and Instrumentation, 2015-03-01
媒體報道一:

劉石:學者素心,師者風骨
——記博士生導師劉石教授
北京的秋天,溫暖、明媚。正如劉石老師給我們的感覺,溫文爾雅、儒雅俊逸、平易近人。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我們采訪了我校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的博士生導師劉石教授。
仰之彌高,鉆之彌堅
碩士畢業(yè)后,劉石一直在重慶大學從事潔凈煤方向的研究。1989年,學校提供了一個去英國深造的機會,劉石因此踏上了歷時9年的英倫求學之路。他先后獲得了劍橋大學的博士學位,又在Teesside、Glasgow 、Caladonian 大學進行博士后和訪問學者研究項目。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看到人民日報海外版上關于中國科學院優(yōu)秀人才引進的“BR計劃”報道,毅然決然地給中科院寄去了個人材料。1997年,劉教授成為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主持了7個重要項目的研究。
帶著對科研的熱愛,劉教授對自然科學始終保持著強烈的好奇心,潛心研究。面對龐大乏味的數(shù)據(jù)公式,面對各樣的學科難題,面對遇到挫折,他沉穩(wěn)冷靜、堅持探索、毫不放棄。2007年,劉老師加盟我校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后,開始了他科研生涯的新征程。劉教授更加勤勉地工作,每日早起晚睡,不斷學習新知識,苦研各種前沿算法。
仰之彌高,鉆之彌堅。劉教授在研究領域不斷前行,而嚴謹認真的態(tài)度感染了課題組里的其他人,不斷探索的精神影響了他的學生,學無止境的精神激勵了周圍所有的人。
隨風潛入夜,細物潤無聲
劉石老師不僅是一個在工程熱物理研究中的領航者,更是一位有責任心、處處替學生考慮、言傳身教的好老師。在我校,劉教授不僅教授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同時還擔任實驗動07班的班主任。對于不同階段的學生教育,劉老師有自己的一些心得和方法。
對于實驗動07班的本科生教育,劉老師不是一味地說教,而是努力為他們營造一種學術氣息和研究氛圍。劉老師帶領全班同學參觀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來到清華大學的力學熱物理實驗室,開闊學生們的視野,讓他們了解到學科的前沿領域,引導他們將目標瞄準更大的方向。劉老師說,對于實驗班的一員,我們的眼界不應局限于工作穩(wěn)定、收入可觀的電廠,要放寬視野、胸懷大志,朝更廣闊方向發(fā)展,不斷更新知識儲備,不斷創(chuàng)新尋追求,做一個有價值的人。
對于研究生的教育,劉老師引導學生們從興趣出發(fā)挑選課題,以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潛能。他認為,研究生教育的第一年,應該是“師父領進門”,把自己所知道的東西傳授給學生;第二年,在知識掌握的程度上,學生應該趕上老師的水平;第三年,在一些學術問題上,應該是老師請教學生了。劉老師說,在學生研究的學術領域,研究生畢業(yè)時水平如果低于老師,那是一個很失敗的教育。
在對博士生的教育方面,劉老師盡可能地為學生們創(chuàng)造好的學習科研條件,開放、寬松卻不失原則地管理學生,激發(fā)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他給大家布置研究任務時,不固定學生的科研進度,不束縛學生的科研方法,不限制學生的科研時間,學生們總能盡情發(fā)揮才智,以自己的方式完成項目研究。
沒有一味的說教,沒有嚴格的限制,劉老師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的學生們,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放寬了視野、提高了目標;不知不覺中,在研究中嘗到了甜頭,真正走進了科研的世界。
玉壺存冰心,朱筆寫師魂
舍棄國外優(yōu)越的條件,和妻女分離十余載,劉老師做了如此大的犧牲,將全部的精力投入到科研和教學,并始終以嚴格的標準時時刻刻要求自己。劉老師一向把學生的事情放在首位,做學生們堅強的后盾。學生們遇到困難時,總會想到來找劉老師。
劉老師鼓勵同學們參加各種學科競賽,當實驗動07班的兩組學生組隊參加我校舉行的第二屆節(jié)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時,劉老師全心全力地配合、指導他們。為得到一個精確的實驗數(shù)據(jù),劉老師和學生們在實驗室忙到深夜;為完成一個測量設備,劉老師自己出錢從成都請來專業(yè)人才;為提高實驗數(shù)據(jù)的精確度,劉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反復實驗,忙到深夜;為修改參賽報告,劉老師忙到凌晨兩點。有了劉老師的大力支持和親心指導,同學們干勁十足,受到劉老師的感染,他們每天在實驗室里討論思考,深入研究。全心全意地指導學生,全力配合學生參賽。功夫不負有心人,劉老師指導的兩支參賽隊伍在比賽中分別取得了第一和第二的好成績,并被學校選送參加全國的節(jié)能大賽。
一片冰心在玉壺,今日朱筆寫師魂。十年錦瑟年華求學路,十年埋頭浸淫鉆研行。劉老師將他的成果,他的精力,他的愛與責任,無私地獻給了他的學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劉老師始終熱愛著他的研究,熱愛著他的學生,熱愛著他的事業(yè)。
作為一名學術的領航者,劉石教授不斷探索,在工程熱物理領域孜孜不倦地向更高的山峰攀登;作為一名學海的導航人,劉石老師挖掘?qū)W生的最大潛能,言傳身教,兢兢業(yè)業(yè),亦師亦友。劉石,學者,師者,大家也。
來源:《華北電力大學黨委宣傳部》2009-9-16
媒體報道二:

學術拓荒者——記博士生導師劉石教授

一位年過五旬,儒雅俊逸,平易近人的教授帶著對科研事業(yè)的無比熱愛來到華北電力大學,成為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的新聘博士生導師。他就是劉石教授,一個在學海中永不止步,在工程熱物理研究方向中不斷前進的拓荒者。
留洋借得他山石
碩士畢業(yè)后,劉石一直在重慶大學授課,同時進行潔凈煤方向的研究。1989年,學校提供了一個去英國深造的機會,劉石作為唯一具備資格的候選人,踏上了歷時9年的英倫求學之路。劉石先后獲得了劍橋大學的博士學位,并攻讀了其他兩所大學的博士后。期間,他完成了關于可視化流體流動技術、數(shù)值計算和過程CTt成像等三個方面的研究。當時,可視化流體piv是一項新技術,國內(nèi)相關領域的研究幾乎是空白。
上個世紀90年代,過程CT成像是一門很新的技術。在此之前,建立在放射性元素基礎之上的ct成像技術已在醫(yī)學方面應用廣泛,然而反應速度慢,無法滿足化工和熱工領域反應速度快的要求。為了獲得熱反應的成像矩陣,當時已有很多現(xiàn)成的算法,但所有算法都針對圓形結構反應管道而設計的,而國內(nèi)的反應設備卻是方形的。懷著對這一學術難題的好奇心與熱情,劉石接受了這樣一個頗具挑戰(zhàn)性的工作。為了完成這樣一個項目,作為熱能專業(yè)出生的劉石首先要學習電磁場、求解偏微分方程的相關知識;由于需要進行大量數(shù)據(jù)分析,他還必須學習使用matlab軟件進行畫圖和編寫程序。研究之初,他頂住了巨大的壓力,像一頭辛勤的耕牛,每天在新知識里摸索、研習,為進一步攻克方形管道算法打下基礎。一次偶然的機會,劉石發(fā)現(xiàn)了一個矩陣,經(jīng)過分析,他發(fā)現(xiàn)了一個重要的迭代過程。劉石沒有放過這個重要的發(fā)現(xiàn)并將它作為問題的突破口。終于,在短短一個半月的時間里,他完成了關于求解在方形結構設備中成像矩陣的算法。這個結果震驚了學校,也為國內(nèi)的熱力工程研究提供了巨大的價值,某企業(yè)愿出資500萬英磅支持他的研究。
對此,劉石說,尖端科學的研究一方面要擺脫已有的思維,嘗試從別的角度著手考慮問題;但同時,不放棄以前的努力,決不放過每個一步之遙的可能性。正如挖井的故事,不能在差一點點就發(fā)現(xiàn)水的時候放棄,也不拒絕尋找另一個水源的機會。
鑄劍中科院
雖然劉石久居英國,享受著國外優(yōu)越的科研條件、優(yōu)厚的薪酬待遇,但他始終認為,自己的根在中國,只有按照祖國的需要,深入而靈活地做自己感興趣的學問,才是真正適合自己的道路。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看到了人民日報海外版上關于中國科學院特殊優(yōu)秀人才引進的“BR計劃”報道,于是毅然給中科院寄去了個人材料和推薦信。中科院很快對他在海外取得的成果產(chǎn)生了興趣,1997年,劉教授帶著從國外學到的先進技術和回國組建研究團隊的熱切愿望,成為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在中科院研究期間,他主持了7個重大項目的研究,其中包括2個前瞻性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循環(huán)流化床氣固兩項流電容層析成像實時測量研究》和《脈動熱管ECT測量和傳熱研究》,一個863課題《潔凈煤燃燒診斷和快速控制研究》。此外,他還負責了863課題——重型燃氣輪機氣膜冷卻子課題《液晶膜溫度場測量》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多膜態(tài)過程層析成像研究子課題《過程CT的多相流應用、信息融合以及成像方法評價體系》等5項子課題,參加日本nado合作項目——加濕除濕法去除室內(nèi)有機揮發(fā)物(voc)以及973項目——中國海相碳酸鹽巖層系油氣富集機理與分布預測。
埋頭浸淫學術十年。十年的酸甜苦辣,在劉石臉上卻化為了淡定從容的優(yōu)雅和平靜。他對自然科學始終保持著強烈的好奇心,他的每一項研究都出于對科學由衷的熱愛。旁人眼里龐大而乏味的數(shù)據(jù)公式,在他看來卻是那么神奇而富有魅力,他總能從中找到樂趣,踏上一程又一程的科學之旅。面對起點高、跨度大的難題,他注意把握節(jié)奏,步步為營;遇到挫折,他一如既往地沉穩(wěn)而冷靜,在堅持探索的同時適時變換方向;問題想累了,他會上網(wǎng)跟人下下圍棋,緩解壓力,一番拼殺之后,再一頭扎進課題;他騎自行車上班,利用有限的時間鍛煉,為辛苦勞碌的科研工作攢下“革命本錢”……
譜寫學術新篇章
劉石在我校和諧、奮發(fā)的科研氛圍感召下,加盟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開始了他科研生涯的新征程。劉石帶來了他主持的6個重大在研項目,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融合熱物理信息的多機理層析成像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超微尺度多孔介質(zhì)中燃燒的電容層析成像研究》、中國科學院知識創(chuàng)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泥石流運動機理與輸沙規(guī)律》等。近期他又申請到了一個新的863重大項目《煤與生物質(zhì)共燃中燃燒器與監(jiān)控關鍵技術研發(fā)》,這是一個有關可再生能源的項目。劉石認為,可再生能源的發(fā)展前景是寬廣的,華電成立可再生能源學院,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戰(zhàn)略決策。
作為項目負責人的劉石教授,在感到壓力與責任的同時,更加勤勉地工作。他每天早起晚歸,永遠是課題組里面最忙碌的一位。學識淵博的他依然不懈地學習新知識,苦研各種前沿算法。這種學無止境的精神也激勵著課題組里的其他人。他說,人的一輩子都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我們的眼界不應只局限于工作穩(wěn)定、收入可觀的電廠,要放寬自己的視野,要胸懷大志,看到更廣闊的發(fā)展天地,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找尋新的追求,人生之路才會越走越好。
劉石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歸國科研夢,已經(jīng)和他的妻子和孩子分隔兩地許多年。他的妻子至今仍在千里之外的英國工作,女兒也在英國上大學。令人驚嘆的是,談及這些,劉石并沒有太多遺憾,反而笑言:“妻兒都不在身邊,我的負擔很少,可以投入更多時間到我的研究里,精力也更加集中!彼麨榱俗约虹姁鄣哪茉词聵I(yè),不惜告別親人,忍受寂寞,孤獨地堅持奮戰(zhàn)在科研第一線,這深深地打動了我們:中國正因為有了這樣一批甘于寂寞、忘我工作的科學家,才有了今天的騰飛!
在培養(yǎng)學生方面,劉石獨樹一幟。他引導學生們從興趣出發(fā)挑選課題,以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潛能,一旦選擇,就必須全身心投入其中。同時,他向?qū)W生強調(diào)了學術交流的重要性,鼓勵他們利用各種機會向名家取經(jīng)。
在對博士生的教育方面,劉石盡可能地為學生們創(chuàng)造好的學習科研條件,開放、寬松卻不失原則地管理學生,激發(fā)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他給大家布置研究任務時,從來都只重結果、不重進度;不論學生們?nèi)绾畏峙鋾r間、采取何種方法,只要能取得預期結果,他都非常支持。由于沒有太多束縛和限制,學生們總能盡情發(fā)揮才智,以自己的方式完成項目研究,收獲頗豐。
努力著、堅持著、孜孜不倦著,劉石教授在工程熱物理領域譜寫的新篇總是那么令人欣喜;而他勤奮、忘我、無私奉獻的科研精神又是多么感人至深,催人奮進。2007年,騰飛中的華電為他提供了一片施展才能的新天地。攜手華電,他的科研之路必將再攀高峰,再續(xù)輝煌!
劉石,教授,博士生導師。現(xiàn)任世界工業(yè)過程層析成像國際委員會委員,亞太地區(qū)燃燒和能源利用國際會議委員會秘書長,北京工程熱物理學會常務理事、學術委員會委員、測量分會主任,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多相流專業(yè)委員會理事及工程熱物理學報編委。
來源:《新聞中心記者團》2008-7-3